川剧
四川省

项目介绍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      川剧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及云南、贵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它主要有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调五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演变历史的一个缩影。明末清初,昆曲、弋阳腔、青阳腔、陕西梆子、湖北汉调、徽调等声腔流入四川,乾隆、嘉庆年间与当地的薅秧调、川江号子、地方小调、宗教音乐等逐渐融合,基本完成了外来声腔“四川化”的演变过程。辛亥革命前后,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在同台演出过程中融为一体,形成“五腔共和”的川剧,一直延续至今。   川剧剧目丰富,有传统剧目和创作剧目六千余个,以《黄袍记》、《九龙柱》、《幽闺记》、《春秋配》、《东窗修本》、《五子告母》、《神农涧》、《情探》等为代表,其中不少是宋元南戏、元杂剧、明传奇与各种古老声腔剧种留存下来的经典剧目,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新中国成立后整理改编的《柳荫记》、《彩楼记》、《绣襦记》、《白蛇传》、《拉郎配》、《打红台》及改革开放时期改编、创作的《巴山秀才》、《变脸》、《死水微澜》等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显示出川剧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川剧表演生活气息浓郁,生动活泼,风趣幽默,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川剧艺人创造了变脸、藏刀、钻火圈、开慧眼等许多绝技,表演时火爆热闹,新奇有趣,形成川剧的一大特色。川剧五种声腔中,以曲牌体的高腔音乐最具创造性,其帮、打、唱相结合的结构形态使戏剧与音乐的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我国戏曲高腔音乐发展的杰出代表。   川剧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近年来,川剧同其他各种地方戏曲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经费不足,传承发展举步维艰,抢救、保护川剧的任务正严肃地摆在人们面前。

分类及认证

项  目: 川剧
分  类: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 四川省
认证级别: 国家级

所在申报地区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型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2-0448 陈智林 1964.01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2 川剧 四川省
02-0449 陈巧茹 1967.02.22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2 川剧 四川省
02-0450 晓艇 1938.02.12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2 川剧 四川省
02-0451 陈安业 1936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2 川剧 重庆市
02-0452 夏庭光 1933.01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2 川剧 重庆市
02-0453 沈铁梅 1965.07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2 川剧 重庆市
03-0972 任庭芳 1942.10.28 传统戏剧 Ⅳ-12 川剧 四川省
03-0973 徐寿年 1940.08.01 传统戏剧 Ⅳ-12 川剧 四川省
03-0974 肖德美 1965.02 传统戏剧 Ⅳ-12 川剧 四川省
03-0975 高凤莲 1929.02 传统戏剧 Ⅳ-12 川剧 重庆市
03-0976 周继培 1928.02 传统戏剧 Ⅳ-12 川剧 重庆市
03-0977 许倩云 1928.07 传统戏剧 Ⅳ-12 川剧 重庆市
03-0988 吴同 1937.11 传统戏剧 Ⅳ-12 晋剧 河北省张家口市
04-1596 魏益新 1937.09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2 川剧 四川省
04-1597 余开源 1948.3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2 川剧 四川省
黄荣华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2 川剧 重庆市
刘芸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2 川剧 四川省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Ⅳ-12 川剧 传统戏剧 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