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
广东省广州市

项目介绍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粤剧的传统剧目早期主要有《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进士》、《五登科》等所谓“江湖十八本”,后又出现《黄花山》、《西河会》、《双结缘》、《雪重冤》等“新江湖十八本”和《苏武牧羊》、《黛玉葬花》等“大排场十八本”。其他代表性剧目还有《白金龙》、《火烧阿房宫》、《平贵别窑》、《宝莲灯》、《罗成写书》、《凤仪亭》等。粤剧基本声腔为梆子、二簧,兼有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说唱、小曲杂调等。粤剧乐队最初由二弦、月琴、三弦、竹提琴、箫“五架头”组成,后又陆续吸收了其他一些新式乐器。   粤剧原有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十大行当,后精简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六类。粤剧表演带有质朴粗犷的特色,有单脚、滑索、运眼、小跳、拗腰等绝技。其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靶子、手桥、少林拳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都十分出色。粤剧化装简练,色彩浓艳,服装多采用广绣,精美华丽,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粤剧广泛吸收广东音乐、广绣、牙雕、陶瓷、灰塑等地方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广府民系群落的地域文化传统,辐射范围遍及全球各地,在世界华人中具有极强的文化凝聚力。但面对现代都市文化的猛烈冲击,粤剧的生存空间已大为收缩,处于濒危状态,必须尽快投入力量对之进行保护。

分类及认证

项  目: 粤剧
分  类: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 广东省广州市
认证级别: 国家级

所在申报地区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型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2-0528 陈剑声 1949 汉族 传统戏剧 Ⅳ-36 粤剧 香港特别行政区
02-0529 红线女 1927.12 汉族 传统戏剧 Ⅳ-36 粤剧 广东省广州市
04-1635 罗家宝 1930.06 汉族 传统戏剧 Ⅳ-36 粤剧 广东省广州市
05-2344 丁凡 汉族 传统戏剧 Ⅳ-36 粤剧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05-2345 欧小胡 汉族 传统戏剧 Ⅳ-36 粤剧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05-2346 林国光 汉族 传统戏剧 Ⅳ-36 粤剧 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
05-2347 冯杏元 壮族 传统戏剧 Ⅳ-36 粤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李淑勤 汉族 传统戏剧 Ⅳ-36 粤剧 广东省佛山市
梁素梅 壮族 传统戏剧 Ⅳ-36 粤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曾小敏 汉族 传统戏剧 Ⅳ-36 粤剧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Ⅳ-36 粤剧 传统戏剧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Ⅳ-36 粤剧 传统戏剧 广东省佛山市
Ⅳ-36 粤剧 传统戏剧 香港特别行政区
Ⅳ-36 粤剧 传统戏剧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