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东阿县
佛教音乐是佛教寺院在各种法事活动和节日庆典中使用的音乐。佛教约在东汉明帝年间传入中国,外来佛教音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因吸纳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因素而具有了独特的面貌,形成了独特的佛教中国化梵呗音乐体系,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短偈形式赞颂佛与菩萨,有独唱、齐唱、合唱等唱诵形式,举唱时可用“木鱼、钟、磬”等打击“法器”伴奏。
鱼山梵呗发源于山东省东阿县的鱼山并在当地长期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鱼山梵呗寺始建曹魏时期(231)山顶“鱼姑庙”屡毁屡修。史料记载:魏明帝太和三年(229),曹植受封为东阿王,游鱼山“通般遮之瑞响,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详定《太子瑞应本起经》而始创鱼山“瑞应四十二契,以为学者之宗”的“鱼山梵”或“鱼山呗”,后世省称“梵呗”,现称“鱼山梵呗”。
鱼山梵呗早期“ 以声曲为妙 ”音声修持法门的内涵,借鉴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精神实质的表现形式,结合中国四声、五音、六吕律等语言音韵规律,以发源地东阿 e“阿 ”音阐释悉昙“阿 a ”韵反切声韵学而开始中国化,承传佛陀生命在一呼一吸间的音声修心,协谐律吕、符靡宫商,传承东汉“声曲折,音瑞响 ”、“息曲折,气自华 ”、“路曲折,道通达 ”的乐理,形成“三位七声、曲折瑞响,五言四句、契而莫爽 ”的简短诗偈形式,名称“梵 ”或“呗 ”的《如来呗》《云何呗》等呗偈,有别于后来发展的“赞 ”名。文本可归为赞、偈、咒、文、名号 五大类。梵呗以历史五变、文本五类、次第五层、传承五要、功德利益五种共二十五种特征,导引人音声呼吸吐纳反闻闻自性禅定发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表现在佛教寺院广泛应用于佛事仪轨的形式四个法要之首,即梵呗、散花、梵音、锡杖传承至今,唐朝收录在《鱼山声明集》《鱼山私抄》,梵呗也在唐代译场九种职位之一。后发展“唱导 ”与“转读 ”而形成唱诵。它以“清净 和雅、直声、吐纳抑扬、盖其风烈 ”全然自然真声的风格,来赞颂佛陀功德,演经说法,宣唱佛理,普度众生。
鱼山梵呗应用的乐器称“法器 ”,主要有钟、鼓、大磬、引磬、木鱼、钹、铃、铛、铪、云板、铃鼓、如意、金刚杵、铙钹等打击法器随腔伴奏,起到警醒合拍的作用。鱼山梵呗的代表作品有《鱼山四十二契》《梵呗》《云何呗》《如 来呗》《出家呗》《太子颂(释迦大赞)》《佛宝大赞》等。
随着佛教的东渐而传入韩国、日本,进而流播到整个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中国佛教史及佛教音乐发展史上,鱼山梵呗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对象,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近年,经传承人的努力,恢复鱼山梵呗传承五要素的机制,传承有序完善传承人梯队,成功在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展演。目前,虽得到阶段性有效抢救保护,随着社会的变迁,鱼山梵呗的“原生态 ”培养周期长,传承人出现断层,传承发展出现危机,亟待抢救传承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