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
绒花又称“官花”、“喜花”,以蚕丝染色成绒,再经铜丝钩调成型,工艺精巧,于唐代进入宫廷,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贵文化的代表。唐代即为贡品。明末清初流入民间,主要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及际逢婚嫁喜事时佩戴绒花。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老城南一带,聚集了柯恒泰、张义泰、德胜祥、马荣兴等40多家绒花作坊。那时绒花的加工大多采用“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模式:妇女在后厂加工,男丁在前店经营。每到年节时,每个绒花作坊门口,都停满卖货郎的货担。那时,大街小巷身背圆屉的卖绒花郎是南京城里的一大景观。卖花郎手拿长柄镗锣,一边吆喝一边摇晃镗锣,发出叮当、叮当的清脆声响。听到锣声,不管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会探出头来。旧时女孩子的化妆品少得可怜,那些美丽的绒花轻而易举就俘虏了她们的心。
绒花是南京有代表性的手工艺品之一,旧时,南京“一事三节”(婚嫁喜事和春节、端午、中秋)妇女孩子们都会在发髻、发辫或两鬓插绒花作为装饰。
二零零六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零一零年在南京举行的第二届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世界青年大会上,南京绒花荣膺组委会荣誉大奖和世界青年眼中的最美中国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