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草锣鼓(兴山薅草锣鼓)
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

项目介绍


  
  薅草锣鼓又名“打闹歌”,俗称“打闹”,是一种流行于土家族聚居区的民间歌曲形式。土家人在薅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集体劳动,此时往往请两名歌手面对薅草众人进行表演,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随着锣鼓声边唱边舞,薅草众人则从旁和唱。其歌词多为一韵到底,内容则分为“歌头”(俗称“引子”)、“请神”、“扬歌”、“送神”等部分。舞时双手随脚步摆动,左手随左脚,右手随右脚,轻快活泼,柔中带刚。薅草锣鼓曲牌灵活多样,歌师能根据演唱时的时序和天色早晚变换唱词,以活跃气氛,使单调辛劳的农事劳作转为火热欢快的集体活动。
  兴山薅草锣鼓又称“打锣鼓”,因在薅草时边打锣鼓边唱歌而得名,它距今已有五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主要流布于湖北省兴山县各乡镇。
  兴山薅草锣鼓主要是在苞谷田薅草、水稻田除草、开荒种地、修水库等集体生产劳动场合演唱,具体可分为两类:一是“花锣鼓”,因演唱花歌子(情歌)而得名,曲式结构复杂,词格多变,腔调丰富多彩;一是“攒鼓”,因演唱《千百攒》而得名,乐曲结构、腔调、词格较为简单,题材主要为历史故事。兴山锣鼓的发声方法有三种,一是假声高八度歌唱,民间俗称“鬼音”、“天堂音”或“顶音”,三遍子锣鼓和攒锣鼓用此唱法;二是真声高八度歌唱,称为“满口音”,四遍子、五遍子锣鼓用此唱法;三是真声低八度歌唱,称为“二黄”,歌师傅唱累时适度采用这种唱法以调节。
  兴山薅草锣鼓曲牌十分丰富,有七八十种之多,包括起鼓、煞鼓、采茶鼓、虎抱头等。旋律分“兴山特性三度体系”音调和“一般音调”两种类型,“兴山特性三度音阶”保留了较多荆楚古调的遗音,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兴山锣鼓的声腔分为板腔体号子、扬歌和歌谣体杂歌子三种,乐曲结构类似回旋曲式,是套中有套的大型套曲,在中国民间音乐中独树一帜。
  兴山薅草锣鼓是“巴楚古歌”的重要载体,为我们保留了较多的古代音乐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在社会急剧变革和外来强势文化不断冲击的形势下,兴山薅草锣鼓班子已锐减至不足30个,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亟待保护传承。

分类及认证

项  目: 薅草锣鼓(兴山薅草锣鼓)
分  类: 表演艺术-传统音乐-传统器乐
申报地区: 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
认证级别: 国家级

所在申报地区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Ⅱ-27 川北薅草锣鼓 传统器乐 中国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
Ⅱ-27 薅草锣鼓(武宁打鼓歌) 传统器乐 中国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
Ⅱ-27 薅草锣鼓(宜昌薅草锣鼓) 传统器乐 中国湖北省宜昌市
Ⅱ-27 薅草锣鼓(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 传统器乐 中国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Ⅱ-27 薅草锣鼓(宣恩薅草锣鼓) 传统器乐 中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
Ⅱ-27 薅草锣鼓(长阳山歌) 传统器乐 中国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Ⅱ-27 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传统器乐 中国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
Ⅱ-27 薅草锣鼓(金湖秧歌) 传统器乐 中国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