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香塔音乐法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法鼓一词源自佛教,是指法堂上做法事时专用的鼓。天津法鼓始于400年前,它起源于僧、道作法时演奏的音乐,后传入民间。鼓牌子都是群众自己创造的,富有地方色彩。由于它有着非常祥和安康的观赏性,后以花会的形式流入民间,天津法鼓是一种集民间音乐、舞蹈、武术、美术、绘画、雕塑于民风民俗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民间广场艺术,有着200多年的历史,是天津两道传统民间花会。
在清康熙、乾隆时期最为兴盛,后来经历了战乱和文革之后,天津的法鼓会所剩无几。但这其中有一支西青的法鼓会得以幸存,就是杨柳青十四街的一道香塔音乐法鼓,杨柳青十四街的香塔音乐法鼓又称“香塔老会”,它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型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05-2133 | 曹桂华 | 男 | 汉族 | 传统器乐 | Ⅱ-122 | 津门法鼓(香塔音乐法鼓) | 中国天津市天津市西青区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Ⅱ-122 | 津门法鼓(挂甲寺庆音法鼓) | 传统器乐 | 中国天津市天津市河西区 |
Ⅱ-122 | 津门法鼓(刘园祥音法鼓) | 传统器乐 | 中国天津市天津市北辰区 |
Ⅱ-122 | 津门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 | 传统器乐 | 中国天津市天津市河西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