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舞(白纸坊太狮)
中国北京市

项目介绍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是中国传统百戏杂耍的重要组成部分。狮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普遍流行于中国汉族地区,在春节等节日庆典活动中频繁出现,通过热闹欢快的表演寄托中国人祈求吉祥、消除灾害的美好愿望。中国各地的狮舞形态不尽相同,地域特色十分鲜明。它一般分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矫健凶猛,多表演高难技巧;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
  北京的狮子舞有“太狮”和“少狮”两种,单人扮演的小狮子为“少狮”;有一人演狮头,一人演狮尾的大狮子称“太狮”。传统表演有十三套路,二十把活,有“小三样”、“长五相”、“单团式”、“对头”、“龙抱柱”、“香炉角”、“金钱章子”、“旱船大赶”、“戏水”等。
  白纸坊太狮最初是行香走会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后逐步独立出来,成为深受北京群众欢迎的民间舞蹈表现形式,它起源于北京宣武区白纸坊的太狮老会。据说这个著名的民间花会成立于清代乾隆五年(1740),同治九年(1870)白纸坊地区的大户李庭朴、陈子鹤出面重整太狮老会,两人先后担任会首。陈子鹤是工部火药局的四品官员,他参照紫禁城太和殿门前的石狮子重新设计了太狮造型。狮身前后长约一丈二,狮头重约七十多斤,威武凶猛,大碑额头,翻鼻孔,窝窝眼,血盆大口,上面缀挂着七个大铜铃铛。陈氏又聘请永定门里永安桥一位绰号“筛子刘五”的舞狮艺人传授表演技艺,广集会众,屡屡参加京城各处的行香走会。
  自同治五年(1866)白纸坊太狮重整算起,其发展传承脉络清晰有序,第一代舞狮艺人为“筛子刘五”,第二代传人为陆姓艺人,第三代传人为陆氏之子,第四代传人为原白纸坊印刷局工人何金玉,第五代传人为丁秉亮,第六代传人为著名太狮艺人、原北京印钞厂退休工人刘德海,第七代传人为北京印钞厂退休职工王建文。1956年刘德海所在的北京印钞厂成立舞狮队,置办了全套服装道具,由刘德海负责传授太狮技艺。目前,白纸坊太狮的主要演出活动都在北京印钞厂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
  按照“黄毛狮子蓝毛吼”的民间传说,白纸坊太狮表演时,一黄一蓝两只太狮同时出场,凶猛粗犷、形神兼备,具有鲜明中国民间“北派”舞狮特征。白纸坊太狮是北派狮舞艺术的突出代表,集中体现了北京尤其是宣南地区的民风民俗,显示出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目前,白纸坊太狮已陷入人员老化、后继乏人的窘境,生存困难,亟待抢救保护。

分类及认证

项  目: 狮舞(白纸坊太狮)
分  类: 表演艺术-传统舞蹈-生活习俗舞蹈
申报地区: 中国北京市
认证级别: 国家级

所在申报地区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型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3-0905 王建文 1965.10 生活习俗舞蹈 Ⅲ-5 狮舞(白纸坊太狮) 中国北京市
04-1549 杨敬伟 1958.11.01 汉族 生活习俗舞蹈 Ⅲ-5 狮舞(白纸坊太狮) 中国北京市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Ⅲ-5 狮舞(徐水舞狮)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
Ⅲ-5 狮舞(天塔狮舞)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
Ⅲ-5 狮舞(黄沙狮子)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
Ⅲ-5 狮舞(广东醒狮)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广东省佛山市
Ⅲ-5 狮舞(广东醒狮)(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
Ⅲ-5 狮舞(广东醒狮)(广东省广州市) 生活习俗舞蹈 广东省广州市
Ⅲ-5 狮舞(丰城岳家狮)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
Ⅲ-5 狮舞(小相狮舞)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
Ⅲ-5 狮舞(槐店文狮子)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
Ⅲ-5 狮舞(席狮舞)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广东省梅州市
Ⅲ-5 狮舞(布依族高台狮灯舞)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
Ⅲ-5 狮舞(马桥手狮舞)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上海市上海市闵行区
Ⅲ-5 狮舞(古陂蓆狮、犁狮)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
Ⅲ-5 狮舞(青狮)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广东省揭阳市
Ⅲ-5 狮舞(松岗七星狮舞)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广东省深圳市
Ⅲ-5 狮舞(藤县狮舞)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
Ⅲ-5 狮舞(田阳壮族狮舞)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
Ⅲ-5 狮舞(高台狮舞)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重庆市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Ⅲ-5 狮舞(黎川舞白狮)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
Ⅲ-5 狮舞(沧县狮舞)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河北省沧州市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