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湛江傩舞)
中国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

项目介绍


  
  傩舞是传统社会具有祭祀礼仪性质的原始舞蹈,历史悠久。据传,周代时曾有“大傩”、“乡人傩”的称谓,汉代以后逐渐成为国家正统礼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傩舞以驱瘟逐疫、祈求平安为主要目的,具有很强的群众参与性。表演时,舞者头戴面具,呼喊赶逐,引来众多追随围观者,场面十分热闹。傩舞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尤以长江流域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安徽和黄河流域的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分布最多。在西南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中,还流传着不少形式多样、功能复杂的傩仪及傩舞,极具民族特色。
  广东湛江上古为百越之区,清代以前系雷州府与高州府属地。湛江傩舞是古代湛江地区人民祭雷遣灾、祷神求安的一种传统舞蹈,俗称“走清将”、“考兵”、“舞六将”、“舞二真”等,流传于湛江市麻章区的湖光、太平,雷州市的南兴、松竹、雷高、杨家、白沙、附城、沈塘及吴川市的黄坡、博铺等地。
  据《雷州府志》记载:“自十二日起曰‘开灯’,连至十五夜。每夜彩灯或三四百为一队,或五六百为一队,放爆竹,烧烟火,装鬼判诸色杂剧,丝竹锣鼓迭奏,游人达曙。城市为最,各乡圩间有之,是曰傩,谓之‘遣灾’,亦有至二十八日或二月十二日乃傩者。”湛江傩舞在农历正月十三至正月二十八日或二月十二日祭雷遣灾保平安活动中表演,以雷首公与五方位雷公将的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
  傩仪活动是由道士在庙前设坛,向神灵燃烛、焚香、烧纸宝、供三牲。接着颁令、颁符、敬请五色旗队、八宝、飘色、锣鼓班、傩舞队等各路兵马到坛前扎寨练兵,然后到各家各户赶鬼驱邪,保佑平安。之后游神,游神队伍浩浩荡荡到村镇各土地公管辖境界敬祭。游神之后,队伍回到神庙广场前,再次举行祭神仪式至结束。
  湛江傩舞的面具十分突出,其中有木质面具、橹罟质面具、牛皮质面具及彩冷脸谱等极具地域特色的傩面具,还有保存了六百多年的雷傩面具。面具造型,武相豪放不羁、粗犷狞厉,文相端庄俊秀、气宇轩昂,是古代雷州半岛人民敬雷崇雷文化的承传,是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湛江傩舞是湛江地区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古代雷州半岛人民敬雷崇雷的风俗,具有宗教、民俗、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近年来,湛江傩舞传承不力,影响到整个舞蹈的生存发展。目前,湛江市政府正在下大力挖掘、整理和研究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以期形成“社会参与,共同保护”的氛围,从而达到有效保护、促进传承之目的。

分类及认证

项  目: 傩舞(湛江傩舞)
分  类: 表演艺术-传统舞蹈-宗教祭祀舞蹈
申报地区: 中国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
认证级别: 国家级

所在申报地区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型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3-0912 彭英芳 1923.06 宗教祭祀舞蹈 Ⅲ-7 傩舞(湛江傩舞) 中国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Ⅲ-7 傩舞(南丰跳傩)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
Ⅲ-7 傩舞(婺源傩舞)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
Ⅲ-7 傩舞(乐安傩舞 )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
Ⅲ-7 傩舞(寿阳爱社)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
Ⅲ-7 傩舞(祁门傩舞)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
Ⅲ-7 傩舞(邵武傩舞)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
Ⅲ-7 傩舞(文县池哥昼)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甘肃省陇南市文县
Ⅲ-7 傩舞(永靖七月跳会)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
Ⅲ-7 傩舞(浦南古傩)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福建省漳州市
Ⅲ-7 傩舞(跳五猖)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