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花灯
中国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

项目介绍

古蔺花灯是以古蔺为中心,流传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中游地区。是流行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艺术,具有“要逗要笑、要拽要闹、要唱要跳”的表演风格。相传源于唐宋,据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又据《古蔺县志》记载:清代中叶,古蔺花灯已盛行民间,俗称“扭扭灯”,每年正月初二至十八,村寨各路灯棚走街串巷“耍花灯,贺新年”,说唱吉祥,祝福平安。经历数代人的传承,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古蔺县也因之被称为“花灯之乡”。古蔺花灯节目的内容有“贺年祝福”、“赞勤斥懒”以及传播公理公德等,但主要表现的内容则是山区男女之间纯朴的爱情。2014年11月11日,古蔺花灯成功申报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表演角色

古蔺花灯的表演者主要是一男(“唐二”)、一女(“幺妹”),幺妹由男子扮演,民间称为“童子扮幺妹”,另外还有一诙谐的丑角。谓之“打岔老者”,在节目中穿梭逗趣。

表演服饰

唐二

戴草帽,穿浅蓝色镶白边中式对襟上衣、中式长裤,系红绸腰带,外套浅黄色镶黑边坎肩,扎绑腿,穿草鞋。

幺妹

梳云髻,髻围插花,束长发,戴银耳环、银手镯,穿粉红色绣花大襟上衣、绣花长裙、大红绣花鞋。

梳独辫,头左俩插一朵红色绢花,戴耳环,穿粉红色大襟上衣,浅蓝色中长款,系深蓝色蜡染白花镶白边短围裙,穿黑色布鞋。

表演道具

古蔺花灯在表演过程中,一般会用到折扇、蒲扇、拂尘、方巾、长方巾、牌灯、八面灯、莲台灯、桃儿灯、荷花灯、鼓鼓灯、蝉儿灯等道具,主要以各种灯为主,各种道具的运用和动作手法皆有不同。 

表演音乐

古蔺花灯的音乐旋律优美、节奏鲜明,融入民歌、山歌、小调、戏曲等元素,曲调优美动听,粗犷豪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台上领唱,台下帮腔,演员与观众互相交流,融为一体,形成台上台下互相呼应的热闹场面。

音乐曲调短小精干,多为一段体的上下旬结构。在主要唱词后面有丰富的衬浏,民问称为“须子”,无论表演什么节目,“须子”可任意采用,称为“九转卜三腔”,使花灯歌舞生活气息更加浓郁。花灯歌舞以马锣、钹、大锣、堂鼓等打击乐器为主要伴奏,舞蹈的主要动作和双人造型,都在锣鼓声中进行,而锣鼓又是随着表演者的情绪变化,敲击出轻重缓急的节奏,锣鼓点和舞蹈紧密配合,融为一体。建国后,专业和业余舞蹈工作者,频频地来到己i蔺偏僻山区,进行搜集、整理、加工。

表演流程

古蔺花灯程序复杂,包括起灯、罢灯外、过路灯、插灯等程序。

古蔺花灯在年前便开始“备灯”(组织队伍、准备乐器、服装、道具等),然后“择期”。一般从正月初二“起灯”,灯班在第一场表演的人家进行参神、辞神(花灯班子都要供奉“灯神”)。在每年第一场表演前,先要举行参拜灯神和辞别灯神外出表演的仪式)的仪式后,便开始走村串户,唱春灯、贺新年,喜庆活动一直延续至正月十五。这天,各灯班要回到第一场表演的人家,举行“罢灯”仪式。仪式是从“参神”开始,然后“翻折子”,即将该灯班从当年起灯始,所有演过的节目,选择其中片段连接起来表演一次,接着“辞神”。仪式进行完毕,灯班敲锣打鼓离开主家,至村外河边,将所扎的各式彩灯焚烧,谓之“送灯归天”,一年一度的花灯活动方告结束。

古蔺花灯只在春节期间活动,且有一套传统的表演程式。表演前,提灯灯师举着圆形、菱形、梯形等各式彩灯。站在场地后方成半圆形,另一灯师(一般为灯首)举着写有“花灯奉贺”字样的长方形牌灯,站在台后中央,手执钵、堂鼓、马锣、大锣的乐师们,在牌灯前就坐。准备就绪后,先由“极子”(有时由唐二或打岔老者扮演)上场,说四言八句吉利话,也叫“开财门”,然后请幺妹出场开始表演。节目的内容有“贺年祝福”、“赞勤斥懒”以及传播公理公德等,但主要表现的内容则是山区男女之间纯朴的爱情。如花灯歌舞《干妹出嫁》中唱道:“一把锄头二面快哟,做些庄稼逗人爱;苏二姐有心跟倒我哟,黄瓜茄子吃不完”。生活气息浓郁,感情质朴无华。每唱完一句歌词,众灯师以至看灯的观众,都要附合着唱一句衬词,形成台上表演台下呼应的热闹场面。在唱歌词时,表演者动作比较单一,主要是随唱词的内容,男女相对做一些象征性的比划,而基本动作和各种双人造型,则是在每句衬词后的锣鼓声中出现。在锣鼓声中,表演者先做一至二个基本动作,然后在每一次锣鼓点的最后几小节,唐二和幺妹做出许多不同的双人造型,如“犀牛望月”、“鸳鸯展翅”、“盘根错节”、“膝上栽花”、“观音坐莲台”等。每表演完一个节目,由主人继续要求表演其它的段子。每场演出节目的多少,均视环境情绪以及主人款待的程序而定。演出完毕,主人赠以“利市”(酬金),整个表演程序结束。

起源传说 编辑本段 回目录

有关古蔺花灯的起始,在其唱词中有这样的叙述:“灯从唐朝起,灯从唐朝兴,唐朝兴起而今,皇母娘娘害眼病,许下三十六盏灯,十二盏上天变成紫微星,十二盏下地化做五谷灯,十二盏留在民间为花灯。”;“武宣王(宋仁宗之弟)闹花灯,抢去妻子罗慧英,抢去妻子罗小姐,包爷抬头把冤申,包爷抬头冤申了,万古流传到如今。” 按此推断,古蔺花灯源于唐宋,据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民风》记载:“正月初八日始,各街竖灯杆下搭灯棚,萧鼓喧阗,游人如蚁,十二至十五夜,加以龙灯、狮灯花灯,谓之闹元宵。”可见,古蔺花灯有史籍记载也有上百年的历史。

又据《古蔺县志》记载:清代中叶,古蔺花灯已盛行民间,俗称“扭扭灯”,每年正月初二至十八,村寨各路灯棚走街串巷“耍花灯,贺新年”,说唱吉祥,祝福平安,感恩天地,歌颂爱情,传播公德。

另据古蔺县丹桂区本口乡灯首牟道睛介绍:“牟家灯班的花灯,是一个从赤水县来的名叫马增堂的民间艺人传授的,家传至今,能说出名和姓的已有五代人”。以此口碑推算,古蔺花灯至少也有百余年历史。

分类及认证

项  目: 古蔺花灯
分  类: 表演艺术-传统舞蹈-生活习俗舞蹈
申报地区: 中国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
认证级别: 国家级

所在申报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