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邵武傩舞)
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

项目介绍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邵武市      傩舞是传统社会具有祭祀礼仪性质的原始舞蹈,历史悠久。据传,周代时曾有“大傩”、“乡人傩”的称谓,汉代以后逐渐成为国家正统礼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傩舞以驱瘟逐疫、祈求平安为主要目的,具有很强的群众参与性。表演时,舞者头戴面具,呼喊赶逐,引来众多追随围观者,场面十分热闹。傩舞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尤以长江流域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安徽和黄河流域的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分布最多。在西南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中,还流传着不少形式多样、功能复杂的傩仪及傩舞,极具民族特色。   邵武傩舞是福建省邵武市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流行于邵武的大埠岗、和平、肖家坊、桂林、金坑等乡镇。据和平镇坎下村前山坪自然村遗存的一方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的石碑记载,邵武傩舞始于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当地不使用“傩舞”的名称,而以“跳番僧”、“跳八蛮”等具体节目名相称。各村跳傩所举行的时间和奉祀的愿神都不尽相同。   邵武傩舞留存了祭仪乐舞中驱傩的原生形象,没有故事情节也没有说唱,在面具、服饰和舞蹈动作等方面均明显带有古傩的余韵。除保留中原地区原始的驱疫逐鬼内容外,邵武跳傩还增添了祈求健康平安、生子添丁、学业有成之类的内容。表演时,舞者头戴面具,脑后缀一块红布,伴随着鼓点乐曲前后穿梭跳跃,在空旷的大地上歌舞、呼号,舞蹈动作复杂,展现一股质朴粗犷的气质。   邵武傩舞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和古越文化交汇的产物,它融释、道、儒和民间信仰于一体,内涵丰富,在全国各种地方傩文化中独具一格,具有历史文化、宗教、民俗、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近年来,原有的傩舞班日益凋零,老艺人相继谢世或年事已高,面临接班人缺乏的问题。而现代文化生活的日益多彩多姿,也给了傩舞这一古老文化以重创。

分类及认证

项  目: 傩舞(邵武傩舞)
分  类: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 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
认证级别: 国家级

所在申报地区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型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2-0353 罗会武 1939.09 汉族 传统舞蹈 Ⅲ-7 傩舞(南丰跳傩) 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
02-0354 胡振坤 1932 汉族 传统舞蹈 Ⅲ-7 傩舞(婺源傩舞)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
03-0911 程长庆 1933.10 传统舞蹈 Ⅲ-7 傩舞 (婺源傩舞)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
03-0912 彭英芳 1923.06 传统舞蹈 Ⅲ-7 傩舞 (湛江傩舞)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
03-0913 余杨富 1926.10.29 传统舞蹈 Ⅲ-7 傩舞 (文县池哥昼)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
03-0914 范廷禄 1935.08 传统舞蹈 Ⅲ-7 傩舞 (永靖七月跳会)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
04-1557 韩富林 1943.12 汉族 传统舞蹈 Ⅲ-7 傩舞(寿阳爱社) 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
04-1558 汪宣智 1932.08.06 汉族 传统舞蹈 Ⅲ-7 傩舞(祁门傩舞) 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
04-1559 龚茂发 1935.09 汉族 传统舞蹈 Ⅲ-7 傩舞(邵武傩舞) 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
04-1560 程金生 1940.05 汉族 传统舞蹈 Ⅲ-7 傩舞(婺源傩舞)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
05-2210 汪顺庆 汉族 传统舞蹈 Ⅲ-7 傩舞(祁门傩舞) 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
05-2211 周国平 汉族 传统舞蹈 Ⅲ-7 傩舞(跳五猖)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
05-2212 余林机 藏族 传统舞蹈 Ⅲ-7 傩舞(文县池哥昼)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
班用明 藏族 传统舞蹈 Ⅲ-7 傩舞(文县池哥昼)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
肖亦萍 汉族 传统舞蹈 Ⅲ-7 傩舞(萍乡耍傩神) 江西省萍乡市
彭秋生 汉族 传统舞蹈 Ⅲ-7 傩舞(湛江傩舞)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Ⅲ-7 傩舞(南丰跳傩) 传统舞蹈 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
Ⅲ-7 傩舞(婺源傩舞) 传统舞蹈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
Ⅲ-7 傩舞(乐安傩舞 ) 传统舞蹈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
Ⅲ-7 傩舞(寿阳爱社) 传统舞蹈 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
Ⅲ-7 傩舞(祁门傩舞) 传统舞蹈 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
Ⅲ-7 傩舞(湛江傩舞) 传统舞蹈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
Ⅲ-7 傩舞(文县池哥昼) 传统舞蹈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
Ⅲ-7 傩舞(永靖七月跳会) 传统舞蹈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
Ⅲ-7 傩舞(浦南古傩) 传统舞蹈 福建省漳州市
Ⅲ-7 傩舞(跳五猖) 传统舞蹈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
Ⅲ-7 傩舞(萍乡耍傩神) 传统舞蹈 江西省萍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