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辽西高跷)
辽宁省锦州市

项目介绍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锦州市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角色间多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各地高跷所使用的木跷从30厘米至300厘米,高低不一。从表演风格上又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   据可考史料,辽西高跷秧歌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辽西高跷秧歌的特点是跷高,最低的90公分,依次升高,最高的可达240公分,演员需坐在房檐上绑跷腿。因跷高且富弹性,舞者为保持全身平衡,双臂必须上下不停摆动,才能表演自如,由此构成辽西高跷“大大舞”的基本动律。也因为跷高,辽西高跷秧歌形成了扔、跨、蹲、别、拧等技巧和美、浪、俏、哏、逗等形态,动作潇洒漂亮,场面热烈火爆,有扭中美、美中浪、浪中俏、俏中哏、哏中逗等突出的表演特色,充分展现了辽西人的豪迈性格。   辽西高跷秧歌有自己独特的传承方式。一为家族传承,如大薛乡三屯村第一代传人朱秀峰(1840年出生)传了五代;二为师徒传承,如营盘乡范屯村第一代传人朱有余(1864年出生)传了四代;三为自然传承,由于辽西高跷秧歌深受群众喜爱,许多爱好者在不断观看演出中自学成才,成为新军。   辽西高跷秧歌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在当地及省内外有着广泛的群众影响。   由于辽西高跷秧歌的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其表演技艺特别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特高高跷”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分类及认证

项  目: 高跷(辽西高跷)
分  类: 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 辽宁省锦州市
认证级别: 国家级

所在申报地区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型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2-0357 邢传佩 1953.11.22 汉族 传统舞蹈 Ⅲ-9 高跷(海城高跷) 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
03-0915 杨敏 1955.09.16 传统舞蹈 Ⅲ-9 高跷(海城高跷) 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
03-0916 王新惠 1936.09.16 传统舞蹈 Ⅲ-9 高跷(盖州高跷) 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
04-1561 段铁成 1944.04 汉族 传统舞蹈 Ⅲ-9 高跷(高跷走兽)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
05-2214 张中贤 汉族 传统舞蹈 Ⅲ-9 高跷(上口子高跷) 辽宁省盘锦市
05-2215 王宗禄 汉族 传统舞蹈 Ⅲ-9 高跷(独杆跷) 山东省泰安市
05-2216 卫平均 汉族 传统舞蹈 Ⅲ-9 高跷(高抬火轿)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
05-2217 巨海全 汉族 传统舞蹈 Ⅲ-9 高跷(苦水高高跷)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
王吉先 汉族 传统舞蹈 Ⅲ-9 高跷(盖州高跷) 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Ⅲ-9 高跷(高跷走兽) 传统舞蹈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
Ⅲ-9 高跷(海城高跷) 传统舞蹈 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
Ⅲ-9 高跷(苦水高高跷) 传统舞蹈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
Ⅲ-9 高跷(盖州高跷) 传统舞蹈 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
Ⅲ-9 高跷(上口子高跷) 传统舞蹈 辽宁省盘锦市
Ⅲ-9 高跷(独杆跷) 传统舞蹈 山东省泰安市
Ⅲ-9 高跷(高抬火轿) 传统舞蹈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