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
陕西省

项目介绍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      秦腔是元明之际流传于关中一带的劝善调及当地民间音乐与关中方言结合形成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北部地区。明清之际,秦腔由陕西商人传入中原及华东、华中、华南一带,在清初成为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戏曲剧种。   现已发现的秦腔传统剧目有三千多种,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及各种神话和民间传说,其中包括《春秋笔》、《和氏璧》、《玉虎坠》、《紫霞宫》、《麟骨床》、《长坂坡》、《卖华山》、《临潼山》、《斩单通》、《取洛阳》、《三娘教子》、《柜中缘》、《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献西川》等代表性剧目。   秦腔音乐分欢音和苦音两种,前者主要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后者主要表现悲愤凄凉的情绪。秦腔演唱时有慢板、二六板、代板、起板、尖板、滚板等板式变化形式,伴奏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以板胡为主,辅以笛、三弦、月琴、唢呐等;武场基本使用打击乐器,包括指板、干鼓、暴鼓、战鼓、钩锣、手锣、水水等。秦腔的脚色行当传统上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各有自己完整的唱腔和表演程序。秦腔的生、净行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凉、雄迈豪放;旦角唱腔委婉细腻、婉转流变、细腻典雅。秦腔演员还极重工架和特技,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趟马、拉架子、担柴、喷火、梢子功、扑跌等富有特点的表演模式。此外,秦腔的脸谱也别具特色。   秦腔是西北黄土高原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也是三秦文化的典型代表样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在历史上曾流传至中原和沿海一带,影响和孕育了数十个地方剧种。20世纪80年代以后,秦腔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受到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专业演出团体生存艰难,优秀演艺人才缺乏,传统表演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   

分类及认证

项  目: 秦腔
分  类: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 陕西省
认证级别: 国家级

所在申报地区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型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3-0978 马友仙 1944.04.29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陕西省
03-0979 贠宗翰 1940.01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陕西省
03-0980 李爱琴 1939.04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陕西省
03-0981 肖玉玲 1939.12.24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陕西省
03-0982 康少易 1943.10.08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陕西省
03-0983 吕明发 1923.03.20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陕西省
03-0984 余巧云 1932.03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陕西省
05-2312 马蓝鱼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陕西省
05-2313 卫赞成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陕西省
05-2314 窦凤琴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甘肃省兰州市
李东桥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陕西省
苏凤丽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甘肃省兰州市
李梅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陕西省
惠敏莉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陕西省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Ⅳ-16 秦腔 传统戏剧 甘肃省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