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
甘肃省兰州市

项目介绍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秦剧团      秦腔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剧种,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甘肃秦腔形成于明清之际,系由甘肃“皮影腔”(又称“兰州影”)和“西秦腔”融合衍变而成,行腔念白采用甘肃方言。   甘肃秦腔的声腔体制较为特殊,表现为“板式加曲牌,曲牌兼佛曲”的形式,其中包括【慢板】、【二六板】、【尖板】、【倒板】、【滚板】、【带板】六类板式,【听更鼓】、【鸿雁飞】、【吹腔】、【高腔】、【状元令】、【中军令】等近百支曲牌,以及源出于寺庙法曲的“佛祭子”、“达摩”、“佛号”、“道歌”、“劝善调”等佛曲。   甘肃秦腔的音乐手段丰富多样,板、牌均可花、苦音对置。其伴奏有文武场之分,文场基本保持明清西秦腔的伴奏形式,以胡琴、闷胡子、三弦、月琴、笛为主要乐器,而由胡琴领衔主奏;武场以鼓板、锣、铙、钹为主要乐器,而以梆子击节定眼,檀板和干鼓则具有指挥全场的作用。甘肃秦腔的角色包括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每行又进一步细分,在演出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的行当唱腔和表演程式。其表演“重架架”、“重生净”、“重特技绝活”,充分体现出热烈火爆、刚健雄武的风格。甘肃秦腔剧目丰富,传统剧目约有三千多个,大多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故事,现存最早的剧本出自明代永乐年间。秦腔剧目对各重要地方戏曲剧种均有不小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我国城乡民众的审美心理,为民族审美意识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分类及认证

项  目: 秦腔
分  类: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 甘肃省兰州市
认证级别: 国家级

所在申报地区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型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3-0978 马友仙 1944.04.29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陕西省
03-0979 贠宗翰 1940.01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陕西省
03-0980 李爱琴 1939.04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陕西省
03-0981 肖玉玲 1939.12.24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陕西省
03-0982 康少易 1943.10.08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陕西省
03-0983 吕明发 1923.03.20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陕西省
03-0984 余巧云 1932.03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陕西省
05-2312 马蓝鱼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陕西省
05-2313 卫赞成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陕西省
05-2314 窦凤琴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甘肃省兰州市
李东桥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陕西省
苏凤丽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甘肃省兰州市
李梅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陕西省
惠敏莉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6 秦腔 陕西省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Ⅳ-16 秦腔 传统戏剧 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