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
安徽省宣城市

项目介绍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宣城市      花鼓戏是我国各地方小戏“花鼓”的总称,主要流传于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地。明末范文若的传奇作品中描摹了演唱花鼓的戏剧场景,显示了这一艺术形态的最初面貌。花鼓演唱源出于民歌,后逐渐发展为一旦一丑表演的“两小戏”。在实践过程中,它借鉴地方大戏的表演模式,吸收各种艺术因素,最终发展成为独立的地方戏曲剧种。花鼓戏的音乐曲调基本上属于曲牌联缀体,同时又辅以一些板式变化。表演手段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歌舞风格。传统剧目以反映生产劳动、男女爱情、家庭矛盾等民间生活内容为主,在后来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反映现代生活的新作品。   湖南岳阳花鼓戏以湘北方言演唱,共有传统剧目123个。其声腔音乐分“锣腔”与“琴腔”两大类,“锣腔”有“南路锣腔”、“北路锣腔”与“专用锣腔散曲”之分,“琴腔”也有“正调琴腔”与“琴腔小调”之分。邵阳花鼓戏唱腔丰富,曲牌众多,形成了以川调类、牌子类和小调类三种声腔融合一体的音乐体系,其表演与音乐根据基本艺术风格分为东、南、西三路。   淮北花鼓戏的主要曲调包括“宿州调”、“浍北调”、“口子调平板”、“寒板”等,其中的“寒调”尤具个性。其表演亦别具一格,以“花鼓大走场”最富特点,被认为是淮北花鼓戏的“绝活儿”。皖南花鼓戏有“淘腔”、“北扭子”、“四平”、“悲腔”四大主腔,另有灯曲和民歌小调等组成的花腔。其传统剧目有《扫花堂》、《打瓜园》、《假报喜》、《当茶园》、《打补钉》等。随州花鼓戏的演唱声腔分为“蛮调”、“奤调”、“梁山调”、“彩调”四大调式。麻城花鼓戏又称“东路子”,唱腔有“东腔”、“二高腔”、“二行”、“对腔”、“叹腔”和“小调”等,剧目有《卖花记》、《珍珠塔》、《告堤霸》、《闹公堂》等。   

分类及认证

项  目: 花鼓戏
分  类: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 安徽省宣城市
认证级别: 国家级

所在申报地区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型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3-1119 吕金玲 1915.02.15 传统戏剧 Ⅳ-112 花鼓戏 安徽省宿州市
03-1120 周钦全 1925.09 传统戏剧 Ⅳ-112 花鼓戏 安徽省淮北市
03-1121 迟秀云 1937.09 传统戏剧 Ⅳ-112 花鼓戏 安徽省宣城市
03-1122 杨玉屏 1955.12.26 传统戏剧 Ⅳ-112 花鼓戏 安徽省宣城市
03-1123 杨建娥 1945.05.06 传统戏剧 Ⅳ-112 花鼓戏 湖南省常德市
04-1684 潘爱芳 1945.09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12 花鼓戏(荆州花鼓戏) 湖北省仙桃市
04-1685 杨小兰 1961.05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12 花鼓戏(衡州花鼓戏) 湖南省衡阳市
04-1686 欧阳觉文 1942.12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12 花鼓戏(长沙花鼓戏)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
05-2440 周玉玲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12 花鼓戏 安徽省淮北市
05-2441 魏桂凤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12 花鼓戏(光山花鼓戏) 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
05-2442 万保英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12 花鼓戏 湖北省随州市
05-2443 曾美玲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12 花鼓戏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
05-2444 胡锐诗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12 花鼓戏(襄阳花鼓戏) 湖北省襄阳市
05-2445 杜美霜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12 花鼓戏 湖南省常德市
05-2446 廖寒梅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12 花鼓戏(衡州花鼓戏) 湖南省衡阳市
05-2447 李小嘉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12 花鼓戏(长沙花鼓戏)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
李赛俭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12 花鼓戏 湖南省邵阳市
柳六荣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12 花鼓戏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
何相安 汉族 传统戏剧 Ⅳ-112 花鼓戏 湖北省随州市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Ⅳ-112 花鼓戏 传统戏剧 安徽省宿州市
Ⅳ-112 花鼓戏 传统戏剧 安徽省淮北市
Ⅳ-112 花鼓戏 传统戏剧 湖北省随州市
Ⅳ-112 花鼓戏 传统戏剧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
Ⅳ-112 花鼓戏 传统戏剧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
Ⅳ-112 花鼓戏 传统戏剧 湖南省邵阳市
Ⅳ-112 花鼓戏 传统戏剧 湖南省常德市
Ⅳ-112 花鼓戏(荆州花鼓戏) 传统戏剧 湖北省仙桃市
Ⅳ-112 花鼓戏(襄阳花鼓戏) 传统戏剧 湖北省襄阳市
Ⅳ-112 花鼓戏(衡州花鼓戏) 传统戏剧 湖南省衡阳市
Ⅳ-112 花鼓戏(临湘花鼓戏) 传统戏剧 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
Ⅳ-112 花鼓戏(长沙花鼓戏) 传统戏剧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
Ⅳ-112 花鼓戏(光山花鼓戏)  传统戏剧 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