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艺术(远安呜音)
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

项目介绍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远安县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琐嘹”、“苏尔奈”,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民间,它还有铜笛、锡笛、梨花、海笛等名称。此外,福建南曲演奏中使用的小唢呐称为“嗳仔”或“南嗳”;莆仙戏伴奏使用的唢呐称为“梅花”或“吹鞭”,较大的一种则称“大笼”或“大海笛”;维吾尔族的全木唢呐称为“苏尔奈”;藏、苗、蒙古、朝鲜等族也各有形制不同的唢呐。   唢呐由哨、芯子、气盘、杆、铜碗等部分组成,其按音孔根据七声音阶顺次排列,各个孔距基本相等,可翻转七调,音域一般为两个八度加大二度。唢呐有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打嘟噜、循环换气(长时间吹气不断)等多种吹奏技巧,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独奏乐器。   唢呐音量洪大,音色高亢明亮,是吹打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在古代除吹奏军乐外还用于衙门鼓吹及戏曲、歌舞等的伴奏,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则多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   远安呜音又称“巫音”,是我国民间器乐品种之一,流传于湖北省保康县、南漳县、远安县等地。远安呜音与楚文化关系密切,传承至今已有两百多年,主要在民间红白喜事和庙会等活动中演奏。   呜音乐班一般由6人、9人或12人组成,所用乐器包括呜音(喇叭)两支、大号两支、马锣两个,边鼓、咚鼓、钩锣、包锣等各1个,有的乐班还配以二胡、三弦和琵琶。呜音(喇叭)形似唢呐而略大,杆上只有六孔,后孔一般不用。远安呜音曲调古朴无华,浑厚优雅,演奏中起伏较大,而以跳进居多,唢呐筒音sol带有微升效果,可形成多种不同的音列,具有较为特殊的音程关系。   远安呜音留传下来的曲谱有五十多首。代表曲目有《六调引令》、《尺调引令》。呜音的联曲程序十分规范,起头的“开套”即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作为呜音主体部分的“长调”(一批独立曲牌的总称)则更为严谨。呜音演奏强调“口中带韵,手上带花”,喜用闪音和呜音。闪音如民歌的波音,呜音则似箫声。除此以外,呜音演奏还有喉音、打音及换拇指等技巧,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古朴典雅的音乐风格。   远安呜音包含着较多的楚文化元素,保存了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某些信息,它独特的乐器结构、乐律特征和演奏方法不仅丰富了湖北地方戏曲音乐和民俗活动,也为中国音乐学和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目前,许多呜音老艺人相继去世,加之呜音严谨规范、演奏难度大,年轻人愿意学习的很少,这一切使得呜音的传承发展步履维艰,呈现出日渐衰微的趋势,有待保护抢救。

分类及认证

项  目: 唢呐艺术(远安呜音)
分  类: 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 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
认证级别: 国家级

所在申报地区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型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2-0276 贺德义 1953.06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
02-0277 李金海 1948.10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
03-0837 姚少林 1949.07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唐山花吹)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
03-0838 卢补良 1960.08.09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晋北鼓吹) 山西省忻州市
03-0839 牛其云 1946.01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上党乐户班社) 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
03-0840 刘有生 1960.03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于都唢呐公婆吹)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
04-1520 莫柏槐 1964.06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青山唢呐)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
04-1521 李岐山 1945.05.04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绥米唢呐)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
04-1522 汪世发 1949.08.02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绥米唢呐)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
04-1523 马自刚 1962.06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 甘肃省庆阳市
05-2062 刘福寿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晋北鼓吹) 山西省忻州市
05-2063 崔青云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上党八音会) 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
05-2064 刘晓弘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临县大唢呐)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
05-2065 唐海峰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丹东鼓乐) 辽宁省丹东市
05-2066 杨成伟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杨小班鼓吹乐棚)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
05-2067 李树鹏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徐州鼓吹乐) 江苏省徐州市
05-2068 蒋法杰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砀山唢呐) 安徽省宿州市
05-2069 刘秋林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长汀公嫲吹)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
05-2070 丁庆华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邹城平派鼓吹乐)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
05-2071 王述银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沮水呜音)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
05-2072 刘国福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呜音喇叭)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
05-2073 陈德望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远安呜音) 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
05-2074 刘道荣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永城吹打) 重庆市直辖区綦江区
周本祥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灵璧菠林喇叭)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
谢海明(谢海民)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于都唢呐公婆吹)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
孙化洋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邹城平派鼓吹乐)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
姚希呐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唐山花吹)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
索忠秀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上党八音会) 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Ⅱ-37 唢呐艺术 传统音乐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
Ⅱ-37 唢呐艺术 传统音乐 甘肃省庆阳市
Ⅱ-37 唢呐艺术(唐山花吹) 传统音乐 唐山市曹妃甸区
Ⅱ-37 唢呐艺术(丰宁满族吵子会) 传统音乐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
Ⅱ-37 唢呐艺术(晋北鼓吹) 传统音乐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
Ⅱ-37 唢呐艺术(上党八音会) 传统音乐 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
Ⅱ-37 唢呐艺术(上党乐户班社) 传统音乐 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
Ⅱ-37 唢呐艺术(晋北鼓吹) 传统音乐 山西省忻州市
Ⅱ-37 唢呐艺术(丹东鼓乐) 传统音乐 辽宁省丹东市
Ⅱ-37 唢呐艺术(杨小班鼓吹乐棚) 传统音乐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
Ⅱ-37 唢呐艺术(于都唢呐公婆吹) 传统音乐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
Ⅱ-37 唢呐艺术(万载得胜鼓) 传统音乐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
Ⅱ-37 唢呐艺术(邹城平派鼓吹乐) 传统音乐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
Ⅱ-37 唢呐艺术(沮水呜音) 传统音乐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
Ⅱ-37 唢呐艺术(呜音喇叭) 传统音乐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
Ⅱ-37 唢呐艺术(青山唢呐) 传统音乐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
Ⅱ-37 唢呐艺术(永城吹打) 传统音乐 重庆市直辖区
Ⅱ-37 唢呐艺术(绥米唢呐) 传统音乐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
Ⅱ-37 唢呐艺术(绥米唢呐) 传统音乐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
Ⅱ-37 唢呐艺术(徐州鼓吹乐) 传统音乐 江苏省徐州市
Ⅱ-37 唢呐艺术(砀山唢呐) 传统音乐 安徽省宿州市
Ⅱ-37 唢呐艺术(长汀公嫲吹) 传统音乐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
Ⅱ-37 唢呐艺术(临县大唢呐) 传统音乐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
Ⅱ-37 唢呐艺术(灵璧菠林喇叭) 传统音乐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
Ⅱ-37 唢呐艺术(五台八大套) 传统音乐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
Ⅱ-37 唢呐艺术(子长唢呐) 传统音乐 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