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斯)尔
内蒙古自治区

项目介绍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蒙、土、裕固、纳西、普米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   《格萨(斯)尔》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这一为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无数游吟歌手世代承袭着有关它的吟唱和表演。   现存最早的史诗抄本成书于公元14世纪,1716年的北京木刻版《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是其最早的印刷本。迄今有记录的史诗说唱本约一百二十多部,仅韵文就长达一百多万诗行,而且目前这一活态的口头史诗仍在不断扩展。《格萨(斯)尔》是相关族群社区宗教信仰、本土知识、民间智慧、族群记忆、母语表达的主要载体,是唐卡、藏戏、弹唱等传统民间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是现代艺术形式的源头活水。   千百年来,史诗艺人一直担任着讲述历史、传达知识、规范行为、维护社区、调节生活的角色,以史诗对民族成员进行温和教育。史诗演唱具有表达民族情感、促进社会互动、秉持传统信仰的作用,也具有强化民族认同、价值观念和影响民间审美取向的功能。   《格萨(斯)尔》在多民族中传播,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生动见证。此外,这部史诗还流传到了境外的蒙古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地区以及喜玛拉雅山以南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和周边地区。这种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是异常罕见的。   《格萨(斯)尔》艺人是史诗最直接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传播者,他们绝大多数是文盲,却具有超常的记忆力和叙事创造力,通常的史诗演唱达到几万行乃至几十万行。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藏、蒙等民族的生计方式发生了变化,职业化的艺人群开始萎缩。近年来一批老艺人相继辞世,“人亡歌息”的局面已经出现。格萨尔受众群正在缩小,史诗传统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保护工作应立即展开。   

分类及认证

项  目: 格萨(斯)尔
分  类: 民间文学
申报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
认证级别: 国家级

所在申报地区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型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1-0024 次仁占堆 1968.01.29 藏族 民间文学 Ⅰ-27 格萨(斯)尔 西藏自治区
01-0025 才让旺堆 1933 藏族 民间文学 Ⅰ-27 格萨(斯)尔 青海省
01-0026 达哇扎巴 1979 藏族 民间文学 Ⅰ-27 格萨(斯)尔 青海省
01-0027 王永福 1930.05 土族 民间文学 Ⅰ-27 格萨(斯)尔 甘肃省
01-0028 阿尼 1942.06.09 藏族 民间文学 Ⅰ-27 格萨(斯)尔 四川省
01-0029 吕日甫 1935.10.15 蒙古族 民间文学 Ⅰ-27 格萨(斯)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03-0788 桑珠 1922 藏族 民间文学 Ⅰ-27 格萨(斯)尔 西藏自治区
03-0789 罗布生 1944.04 蒙古族 民间文学 Ⅰ-27 格萨(斯)尔 内蒙古自治区
04-1494 和明远 1944.7 藏族 民间文学 Ⅰ-27 格萨(斯)尔 云南省
04-1495 巴嘎 1970.07.01 藏族 民间文学 Ⅰ-27 格萨(斯)尔 西藏自治区
05-1997 金巴扎木苏 蒙古族 民间文学 Ⅰ-27 格萨(斯)尔 内蒙古自治区
05-1998 巴旦 藏族 民间文学 Ⅰ-27 格萨(斯)尔 西藏自治区
05-1999 格日尖参 藏族 民间文学 Ⅰ-27 格萨(斯)尔 青海省
05-2000 才智 藏族 民间文学 Ⅰ-27 格萨(斯)尔 青海省
昆其克·恰克尔塔(查·功其克) 蒙古族 民间文学 Ⅰ-27 格萨(斯)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巴达玛仁钦 蒙古族 民间文学 Ⅰ-27 格萨(斯)尔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
查欧 藏族 民间文学 Ⅰ-27 格萨(斯)尔 西藏自治区
扎西多杰 藏族 民间文学 Ⅰ-27 格萨(斯)尔 西藏自治区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Ⅰ-27 格萨(斯)尔 民间文学 四川省
Ⅰ-27 格萨(斯)尔 民间文学 云南省
Ⅰ-27 格萨(斯)尔 民间文学 西藏自治区
Ⅰ-27 格萨(斯)尔 民间文学 甘肃省
Ⅰ-27 格萨(斯)尔 民间文学 青海省
Ⅰ-27 格萨(斯)尔 民间文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Ⅰ-27 格萨(斯)尔 民间文学
Ⅰ-27 格萨(斯)尔 民间文学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