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庄舞(昌都锅庄舞)
中国西藏自治区

项目介绍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昌都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川、藏、滇三省交汇处,这里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锅庄”发祥地。根据昌都县锅庄的歌词和民间传说来分析,昌都锅庄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
  在西藏,昌都锅庄广为流传。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时,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男性穿着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女性随后唱和,歌声嘹亮,穿透力很强,舞者和着歌曲“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拟声)地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蹉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换动作。男性动作幅度很大,伸展双臂犹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显现出健美、明快、活泼的特点。舞圈中央通常置青稞酒、哈达,舞毕由长者或组织者敬献美酒、哈达,兄弟姐妹情谊藉此得到升华。昌都锅庄可分为农区锅庄(包括城镇)、牧区锅庄、寺庙锅庄三大类,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蹈热烈奔放。昌都锅庄的动作多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等,其表演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昌都锅庄的节奏在表演中前后有三次变化,序舞时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脚步缓慢地交替迈步即可,步伐很轻,力度也不强;序舞过后逐渐进入慢板舞蹈,最后进入最能体现卓舞粗犷奔放特征的快板舞蹈阶段,这时,舞蹈者的情绪达到高潮,场面极为热烈。
  昌都锅庄艺术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情豪迈的民族特性,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和民族自豪感。2001年,昌都县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锅庄艺术之乡”。
  

分类及认证

项  目: 锅庄舞(昌都锅庄舞)
分  类: 表演艺术-传统舞蹈-宗教祭祀舞蹈
申报地区: 中国西藏自治区
认证级别: 国家级

所在申报地区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型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2-0372 洛松江村 1937 宗教祭祀舞蹈 Ⅲ-20 锅庄舞(昌都锅庄舞) 中国西藏自治区
02-0371 松吉扎西 1938 宗教祭祀舞蹈 Ⅲ-20 锅庄舞(昌都锅庄舞) 中国西藏自治区
05-2230 泽仁尼玛 藏族 宗教祭祀舞蹈 Ⅲ-20 锅庄舞(昌都锅庄舞) 中国西藏自治区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Ⅲ-20 锅庄舞(迪庆锅庄舞)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Ⅲ-20 锅庄舞(玉树卓舞)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Ⅲ-20 锅庄舞(甘孜锅庄)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
Ⅲ-20 锅庄舞(甘孜锅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
Ⅲ-20 锅庄舞(甘孜锅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
Ⅲ-20 锅庄舞(马奈锅庄)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
Ⅲ-20 锅庄舞(称多白龙卓舞)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
Ⅲ-20 锅庄舞(囊谦卓干玛)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
Ⅲ-20 锅庄舞(甘孜锅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