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
锅庄舞是流行于藏族地区的一个民间舞蹈类型。它随着藏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既有反映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状况的歌舞,又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的歌舞和在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时表演的歌舞。
锅庄舞有古旧锅庄和新锅庄之分,古旧锅庄带有祭祀性质,只能演唱专用歌词,不得做任何改动,舞蹈多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新锅庄多反映农牧业生产和经商贸易活动,歌词内容和舞蹈动作都比较灵活。根据流行地域的不同,锅庄舞又可分为甘孜锅庄、马奈锅庄等类别。一般的锅庄舞人数多少不限,一人或多人均可。男女分队围成圆圈,面朝圈内,翩翩起舞。其舞步包括“郭卓”和“枯卓”两大类,前者为走舞,后者为转舞。
白龙卓舞流传于素有“歌舞之乡”美誉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称文镇白龙村,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据说早在九百多年前,白龙卓舞艺人就已应邀在格萨尔王的婚礼上进行表演。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以往的宴会舞或迎宾舞,白龙卓舞在藏区民间舞蹈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白龙卓舞既保持了藏族舞所特有的粗犷、延绵之态,又具有较其他藏族舞蹈更为活泼、轻快的风格。其舞蹈动静结合、忽动忽静,身体重心下沉,主要以脚下的步伐组合和手臂的摆动为主,行动时,腿部主要发力,上半身呈随动状态。
白龙卓舞是锅庄流派中的重要支系,九百多年来一直为藏族同胞所喜爱和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批老艺人逐渐衰老,相继离世,曾红极一时的白龙卓舞风光不再,日趋衰落。卓舞发祥地白龙村现仅存16位卓舞艺人,平均年龄为57.6岁。原有的80个舞种也仅剩30个,艺人中能娴熟唱跳这30种卓舞的只有1人,其余人都只能跟唱跟跳。神奇的白龙卓舞面临着后继乏人、濒临消亡境地,亟待抢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