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调 
中国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

项目介绍

四平调起源于安徽省砀山县周寨镇,在“砀山花鼓”的基础上,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等的腔调发展而成。作为一种稀有的地方剧种,目前,四平调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

四平调为花鼓曲调配乐,以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剧种。

早在明清时期,砀山境内的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百姓生活十分清苦。砀山花鼓艺人迫于生计,以红布包头,身着彩衣,腰间挂一个小鼓,用鼓条击打轻重缓急不同的鼓点,载歌载舞,唱出婉转动听的地方小调,这就是流行于皖北砀山县的花鼓戏。

1925年,砀山周寨镇李玉田、邹玉振、燕玉成联合组成规模较大的花鼓剧团,到山东菏泽、河南商丘、安徽亳州等地巡回演出。

此间,他们受京剧、豫剧、评剧、二夹弦等地方剧种启发,丢弃了花鼓,穿上戏剧服装,又聘请河南夏邑县“老三班”豫剧琴师杨学智,为花鼓曲调配乐,以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剧种——四平调。

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四平调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地方剧种,表现的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如小戏《小借年》、《蓝桥会》等等。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砀山四平调剧团又排演了大量现代戏如《焦裕禄》、《白毛女》、《丰收之后》等,演出范围不断扩大,极受好评。

2014年12月,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公布,“砀山四平调”入选其中。

分类及认证

项  目: 四平调 
分  类: 表演艺术-传统戏剧-戏曲
申报地区: 中国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
认证级别: 国家级

所在申报地区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Ⅳ-50 四平调(河南省商丘市) 戏曲 中国河南省商丘市
Ⅳ-50 四平调(河南省濮阳市) 戏曲 中国河南省濮阳市
Ⅳ-50 四平调(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 戏曲 中国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
Ⅳ-50 四平调(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 戏曲 中国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