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
中国天津市

项目介绍


  
  评剧原名蹦蹦戏、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1935年正式使用评剧的名称。它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1910年前后,以成兆才为首的蹦蹦戏艺人以河北省东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为基础,吸收东北二人转的音乐和剧目,后来又吸收京剧、皮影、大鼓等的音乐和表演艺术,并在演出中采用全套河北梆子乐器伴奏,形成评剧的基本样式,这一新兴的戏曲声腔剧种后来又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成兆才是评剧的创始人,也是评剧的第一位剧作家,他的代表作品《马寡妇开店》、《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已成为评剧的经典保留剧目。此外评剧还有《王二姐思夫》、《安安送米》、《马思远开茶馆》、《小女婿》、《刘巧儿》、《小二黑结婚》、《秦香莲》、《杜十娘》等一批代表性剧目。评剧音乐属板腔体,有尖板、搭板、大安板、小安板、三锤、倒板、垛板、流水板等板式,另外还有反调。伴奏乐器分为拉弹类、打击类和吹奏类三种,拉弹类有板胡、二胡、三弦等,打击类有板、底鼓、堂鼓、底锣、大锣等,吹奏类有笛子、唢呐等。评剧唱腔借鉴了京剧和梆子的音乐,分男腔和女腔两种。男腔中创造发展出“老生腔”和“花脸腔”,女腔有众多的演唱流派。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有了生、旦、丑三个行当,后来又受京剧和梆子的影响,形成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等行当。其表演吸收梆子和京剧的身段动作及唱腔,但仍保持着自由活泼的民间小戏特征,富于生活气息。
  评剧是东北、华北地区的主要剧种,并流传到西北、西南广大地区,成为一个既蕴含着深厚民间文化传统,又能体现现代审美意识的新兴剧种,同时它又承载了冀东地区的民间文化,深为戏曲史、民俗史研究者所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评剧观众锐减,且有老龄化的趋势,评剧的影响力正大大减弱,应当定出具体措施对之进行必要的扶持。

分类及认证

项  目: 评剧
分  类: 表演艺术-传统戏剧-戏曲
申报地区: 中国天津市
认证级别: 国家级

所在申报地区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型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3-1038 陈佩华 1933.08 戏曲 Ⅳ-51 评剧 中国天津市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Ⅳ-51 评剧(河北省滦南县 ) 戏曲 中国河北省
Ⅳ-51 评剧(辽宁省沈阳市) 戏曲 中国辽宁省沈阳市
Ⅳ-51 评剧(北京市中国评剧院) 戏曲
Ⅳ-51 评剧(北京刘秀荣评剧团) 戏曲
Ⅳ-51 评剧(天津评剧院) 戏曲
Ⅳ-51 评剧(河北省石家庄市) 戏曲 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
Ⅳ-51 评剧(黑龙江省评剧院) 戏曲
Ⅳ-51 评剧(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 戏曲 中国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