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庆坛) 
中国贵州省毕节市

项目介绍

金沙县申报的金沙傩戏(庆坛)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其序号为233,项目编号为IV—89,项目名称为“金沙傩戏(庆坛)”。


金沙傩戏在当地俗称庆坛,是长期流传于贵州省金沙县长坝乡一带的仪式性民间戏剧,与道教中“道德派”有渊源关系,因表演形式相类也被称为“端公戏”。


据调查,庆坛最早起源于江西龙虎山,后传到四川鹤鸣山、青城山,于明朝末年传入贵州省黔西县(现金沙县)辖的岩孔街道、禹谟镇马场一带。乾隆16年(1751年)在长坝镇昆仑村建坛神庙,长坝一带始有庆坛出现,庆坛在当地已流传了260多年。


生于上世纪初的敖文焕老人的祖辈曾到禹谟马场罗海峰家学艺,回到长坝昆仑后将其发扬光大,使得庆坛在昆仑流传至今。敖文焕的徒弟、如今的项目传承人黄锡久老人16岁学艺,26岁颁职出师,现已传三代徒弟。


在当地,无论是老人逝世,还是修建房屋搬家,都会进行庆坛仪式,附近的群众就会聚集到一起,观看庆坛表演。


“庆坛”作为从古老的祭祀活动发展演变而成的民间戏剧,至今延续着古代傩祭仪式的若干古朴形式,“庆坛”每一坛的演出都有固定的剧目程式。各种坛分别由若干折子戏组成,不同的坛就会演出不同的折子,不能混淆,如就曲牌而言,出赵侯时唱江头桂;出将军时唱锁兰枝;文场的战场(走骂)时唱渔家灯;骂将时唱红鸾袄等。


“庆坛”的伴奏只有打击乐;唱腔、道白接近川剧但更古朴;角色全是男性(偶有女角也用男扮女装),有的佩戴面具。如较为常演的赵侯坛,就分别由12个折子戏组成,它有各色面具,唱、唸、做、打保留了部分中国戏剧的初始形态,存留了独角占敖、倒贴武功等本地民间绝技。独角占敖指将牛角的吹口放在碗上,使牛角站立不倒,此种功夫黄锡久还可以表演;倒贴功夫指用五个碗和米、鸡蛋所做的表演,也叫继仓。“庆坛”对了解民风民俗、研究民间宗教活动和中国戏曲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庆坛”是一种能“阴阳两度”的戏剧仪式活动,与当地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民间信仰有密切联系,反映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它既娱神又娱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这种不多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入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还将影响辐射到周边地区,这也是庆坛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庆坛内容丰富,分为“文坛”和“武坛”。文坛是当地民间死人祭祀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亡人做道场,包括从人死到入葬的全部祭奠,为丧礼仪式和娱神活动;武坛类似跳端公,为许愿和寿诞所做,是祈福仪式和娱人活动。武坛是喜事,根据顾主要求,分别可庆赵侯坛、师孃坛、兜兜坛、祖宗坛等近十种坛,各种坛分别由若干折子戏组成,表现了汉民族万物有灵、生命神圣、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尊祖敬老、忠孝节义、除暴安良、济民普渡等的民族共识。

分类及认证

项  目: 傩戏(庆坛) 
分  类: 表演艺术-传统戏剧-宗教祭祀戏剧
申报地区: 中国贵州省毕节市
认证级别: 国家级

所在申报地区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Ⅳ-89 傩戏(武安傩戏) 宗教祭祀戏剧 中国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
Ⅳ-89 傩戏(池州傩戏) 宗教祭祀戏剧 中国安徽省池州市
Ⅳ-89 傩戏(侗族傩戏) 宗教祭祀戏剧 中国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
Ⅳ-89 傩戏(沅陵辰州傩戏) 宗教祭祀戏剧 中国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
Ⅳ-89 傩戏(德江傩堂戏) 宗教祭祀戏剧 中国贵州省
Ⅳ-89 傩戏(万载开口傩) 宗教祭祀戏剧 中国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
Ⅳ-89 傩戏(仡佬族傩戏) 宗教祭祀戏剧 中国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Ⅳ-89 傩戏(鹤峰傩戏) 宗教祭祀戏剧 中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
Ⅳ-89 傩戏(恩施傩戏) 宗教祭祀戏剧 中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
Ⅳ-89 傩戏(任庄扇鼓傩戏) 宗教祭祀戏剧 中国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
Ⅳ-89 傩戏(德安潘公戏) 宗教祭祀戏剧 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
Ⅳ-89 傩戏(梅山傩戏) 宗教祭祀戏剧 中国湖南省娄底市冷水江市
Ⅳ-89 傩戏(荔波布依族傩戏) 宗教祭祀戏剧 中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
Ⅳ-89 傩戏(临武傩戏)  宗教祭祀戏剧 中国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