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抽纱刺绣技艺融合了中国传统刺绣与西方刺绣的抽通技艺,按图案间隔有序地抽除布料上的经纬纱线,再绣制通珑秀逸的花窗而成独具一格手工艺品。最初,抽纱刺绣工艺主要分布在潮州城区,渐次外延至韩江两岸、潮安平原、凤凰山区、黄岗河流域等的乡村集镇,并辐射至整个粤东地区及福建、江西。
清代是潮州刺绣的繁盛时期,乾隆《潮州府志》载:“潮州妇女多勤纺织,凡女子十一、二龄,其母即预治嫁衣,故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当时,潮州有绣庄20多家,绣工5000多人,绣品输往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一带。19世纪末,潮州辟为商港,汕头设立海关,西方刺绣抽通工艺随之传入,与本地刺绣技艺相结合,产生了别具一格的抽纱刺绣工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潮人丁惠龙开设潮州第一家抽纱商铺“发合号”。 至20世纪50年代,从事抽纱经营的商铺先后开业215家,绣花女工7万人。公私合营后,潮州抽纱统一生产及销售管理,发展迅速,工种针法增加到近400种。潮州抽纱产区承担创设绣制高档精工产品任务,产品行销近百个国家和地区,至20世纪80年代,潮州抽纱刺绣行业进入全盛时期,有抽纱厂(场)300多个,抽纱女工20多万人,《双凤朝牡丹》72*108英寸高档玻璃纱手工绣花台布获1980年慕尼黑第三十二届手工业品博览会金质奖章和1981年全国首届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
潮州抽纱技艺多采用棉布、麻布、法丝、玻璃纱等为原料,以白色或淡浅色纱线绣制,民间俗称“做白纱”,以有别于传统潮绣的“做绒”。其繁复的生产流程和手工操作模式,至今仍难以为现代化技术所代替。其独特针法近400种,常用的有9大类108种,尤其是垫绣,边仔绣,掺针绣,双绣,雕绞绣的绞圩,抽通绣的通目、帆目、星点窗、新花窗、盘针、锁针等针法,皆为湘、蜀、苏等绣种所无。潮州抽纱刺绣主要有台布、被枕套、手巾等40多类产品,构图独特,针法细腻,色调淡雅,美观实用,是广受欢迎的日用品和工艺品。
潮州抽纱刺绣工艺是按图案抽除布料上的经或纬线后再绣制,并巧妙结合了垫、雕、掺、补、镶、拼接、贴、织、拮、勾等工种的技艺。其生产流程分为前期内部生产、中期女工绣制、后期洗熨处理三大环节共计38道工序。潮州抽纱图案设计多选取传统的花卉、草纹、龙凤等题材,讲究点、线、面有机结合,层次布局疏密得当。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Ⅶ-112 | 抽纱(汕头抽纱) | 刺绣技艺 | 中国广东省汕头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