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笙管乐(白庙村音乐会)
中国北京市北京市大兴区

项目介绍


  
  冀中笙管乐流传于北京以南、天津以西,沧州、定州以北的近三十个县市,是冀中平原一带特有的一个鼓吹乐品种,民间俗称“音乐会”,因主要用管子领奏、用笙等合奏,又称“笙管乐”。除笙、管、笛等吹奏乐器外,冀中笙管乐使用的乐器还有云锣、鼓、铙、钹、铛铛等击奏乐器。笙管乐的乐曲分套曲、小曲及独立成套的打击乐三类,其中套曲篇幅长大,结构复杂,是整个演奏曲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冀中笙管乐遍布整个冀中平原,这一地域内的农民以村为单位借乐结会,在本地的祭祀、丧葬等民俗活动中演奏,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世代传承。
  白庙村音乐会流传于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白庙村,以小型乐队形式演奏,属于僧传笙管乐,它与北京潭柘寺的渊源极深。相传明代末年,潭柘寺僧人将寺中乐曲传到白庙,其后又在传承中不断改进,融入道家音乐及民间音乐的成分,从而使白庙村音乐会具有了北京禅乐和民间鼓吹乐的特点。
  白庙村音乐会所用乐器分为两类,一类是吹奏乐器,主要有笙、管、笛等;一类是击奏乐器(一律称为“法器”),主要有锣、鼓、铙、钹等。白庙村原藏有古乐谱,内收乐曲一百多首,皆采用中国古老的工尺谱方式记谱。“文革”时期乐谱全部被烧毁,目前仅存有《玉芙蓉》、《翠竹帘》等七十余曲的曲谱,系1985年后由老艺人根据记忆整理而得。
  目前白庙音乐会乐队由15人组成,一般由9人或11人表演,管子领头,用小镲控制速度。表演时分前后两场依次坐定,前场由小镲开场,鼓、锣等打击乐器演奏,后场由笙、管子、横笛等乐器演奏,前后两场交替进行,依次循环,直至曲目演奏结束。
  白庙音乐会吸收了禅乐和民间音乐的精华,既有清虚的宗教色彩,又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风格庄严肃穆、豪放高亢。在乡村社会的相关仪式中,白庙音乐会已成为地方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白庙村音乐会乐器破损严重,人员青黄不接,技艺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分类及认证

项  目: 冀中笙管乐(白庙村音乐会)
分  类: 表演艺术-传统音乐-传统器乐
申报地区: 中国北京市北京市大兴区
认证级别: 国家级

所在申报地区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Ⅱ-59 冀中笙管乐(屈家营音乐会) 传统器乐 中国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
Ⅱ-59 冀中笙管乐(高洛音乐会) 传统器乐 中国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
Ⅱ-59 冀中笙管乐(高桥音乐会) 传统器乐 中国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
Ⅱ-59 冀中笙管乐(胜芳音乐会) 传统器乐 中国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
Ⅱ-59 冀中笙管乐(雄县古乐) 传统器乐 中国河北省保定市雄县
Ⅱ-59 冀中笙管乐(小冯村音乐会) 传统器乐 中国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
Ⅱ-59 冀中笙管乐(张庄音乐会) 传统器乐 中国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
Ⅱ-59 冀中笙管乐(军卢村音乐会) 传统器乐 中国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
Ⅱ-59 冀中笙管乐(东张务音乐会) 传统器乐 中国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
Ⅱ-59 冀中笙管乐(南响口梵呗音乐会) 传统器乐 中国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
Ⅱ-59 冀中笙管乐(里东庄音乐老会) 传统器乐 中国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
Ⅱ-59 冀中笙管乐(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 传统器乐 中国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
Ⅱ-59 冀中笙管乐(东韩村拾幡古乐) 传统器乐 中国河北省保定市易县
Ⅱ-59 冀中笙管乐(子位吹歌) 传统器乐 中国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
Ⅱ-59 冀中笙管乐(辛安庄民间音乐会) 传统器乐 中国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