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原平凤秧歌)
中国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

项目介绍


  
  秧歌又称“扭秧歌”,是我国汉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同时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秧歌不断吸收民歌、民间武术、杂技、戏曲等民间艺术的形式技巧,逐渐由一般的演唱发展成为集体性的歌舞表演。秧歌动作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奔放热烈,为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清代以后在全国各地流传广泛,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民间舞蹈样式。
  凤秧歌是流传于山西省原平市北贾村的一种民间舞蹈,它以独特的表演道具、舞蹈形式和演唱风格在全国民间舞蹈中独树一帜。凤秧歌最早的历史记载见于清代光绪六年(1880),从最早可考的民间艺人李正环开始,承传至今已历六代。
  凤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分为过街、踩圈、开轱辘三部分。过街,主要在街头行进和广场打场子时表演,由水镲指挥,由11人至15人表演。踩圈,是过街以后的定场表演,过街时所用的腰鼓、小锣均不再用。其表现手法是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类似表演唱,偶尔伴以简单的手势。开轱辘,演唱具有角色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此外也有从戏曲中截取的片断。以上三部分既有一定的联系,又可独立存在。凤秧歌共有四十余个节目,内容绝大多数是反映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如《五峰山赶会》、《观灯》、《看地》等。在纯舞蹈表演中,男角头戴覆有竹圈的小帽,身背特制小鼓,女角手打特制小锣。男角既要把帽子上富有弹性的竹圈甩出去绕着身体,又要把腰间的花鼓敲响,其特点是动作舒缓、刚柔相济、风趣幽默、引人入胜;女角的特点是在击锣的过程中,头部、两臂前后交替摇滚,尤似鲤鱼摆尾,以精巧雅致的古典美和玲珑剔透的艺术气质给人以美的享受。
  凤秧歌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竹圈甩帽上,受这种道具的影响,凤秧歌的舞步呈现出慢悠悠、晃悠悠的特点。与山西其他地方小戏和民歌相比,凤秧歌的演唱风格更为自由,其中运用了大量的虚词,整个曲调显现出高亢昂扬、舒缓悠长的特点。凤秧歌常与“上院”、“踩街”、“撵瘟神”等民俗活动连在一起演出,几乎成为民俗活动的一部分,因此在原平乃至晋北民俗和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随着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原平凤秧歌日趋式微,目前能够表演这一民间舞蹈的老艺人相继谢世,技艺逐渐失传,急需抢救扶持。

分类及认证

项  目: 秧歌(原平凤秧歌)
分  类: 表演艺术-传统舞蹈-生活习俗舞蹈
申报地区: 中国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
认证级别: 国家级

所在申报地区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Ⅲ-2 秧歌(昌黎地秧歌)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
Ⅲ-2 秧歌(抚顺地秧歌)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辽宁省抚顺市
Ⅲ-2 秧歌(鼓子秧歌)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
Ⅲ-2 秧歌(胶州秧歌)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
Ⅲ-2 秧歌(海阳大秧歌)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山东省
Ⅲ-2 秧歌(陕北秧歌)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
Ⅲ-2 秧歌(济阳鼓子秧歌)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山东省
Ⅲ-2 秧歌(临县伞头秧歌)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山西省吕梁市临县
Ⅲ-2 秧歌(汾阳地秧歌)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
Ⅲ-2 秧歌(乐亭地秧歌)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
Ⅲ-2 秧歌(阳信鼓子秧歌)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
Ⅲ-2 秧歌(延庆旱船)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北京市
Ⅲ-2 秧歌(小红门地秧歌)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