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
乐亭“地秧歌”是乐亭县流传范围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民间传统舞蹈。
乐亭地秧歌又分为“大场秧歌”和“打场秧歌”。清光绪以前,主要是以跑队形的大场秧歌为主,到宣统年间,打场秧歌逐渐增多。大场秧歌又有“串街”和“打场”两种形式。串街秧歌是沿街串巷进行表演,动作简捷,注重整体效果,气氛热烈红火,伴奏曲牌一般使用平缓的中板,常用队形有“一条龙”、“二龙出水”、“二级登楼”、“编花寨”等。打场秧歌是在广场表演,又有“大场”、“小场”之分。“大场”表演动作与串街时基本相同;“小场”又称“小出子”,主要表演有故事情节的节目,如《大头和尚逗柳翠》、《锔大缸》、《傻柱子接媳妇》等。秧歌队中的行当,大致可分文丑、武丑、文公子、武公子、妞(少女、少妇)、文(老婆)、武(老头)和童子等。
乐亭地秧歌的动作丰富多彩,舞蹈时主要以扇子和手绢为道具。多年来,秧歌艺人们创造了十分丰富、美不胜收的舞扇和舞绢的动作,以及“俏步”、“弹步”、“闪腰”、“绕肩”、“扭头”、“颠点头”等有突出个性的步法和舞姿。
舞蹈与音乐的默契配合是乐亭秧歌的突出特色。常用的伴奏乐器一般为唢呐大鼓、铙钹等。
旧社会,“地秧歌”被上层权贵贬斥为“低级庸俗之技”,几经严令禁止,严重阻碍了秧歌艺术的发展。解放后,这种深受百姓欢迎的传统舞蹈得以复苏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