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乐安傩舞 )
中国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

项目介绍


  
  傩舞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傩舞历史悠久,成型于周代的宫廷“大傩”之礼,在《周礼》中有明文记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傩舞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样式,且在傩仪中占有不同的比重。傩舞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由此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傩舞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表演傩仪傩舞的组织称为“傩班”,成员一般有八至十余人,常有严格的班规。傩舞常在傩仪仪式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和节目表演阶段出现,各地的傩舞节目丰富,兼具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效。
  乐安县的东湖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城南30华里处,村里的杨姓氏族世代流传着一种古老的跳傩仪式,当地人称为“滚傩神”,此仪式规约森严,概不外传。东湖“滚傩神”已有近千年历史,它被当地作为驱邪纳福、保境安民的一种仪式传承延续至今。村中傩神庙(始建于清乾隆八年,现已倒塌)前曾写有一副对联“傩驱瘟疫丁盛畜旺,神佑乡里邑立村宁”。
  “滚傩神”所戴的面具与其他傩舞不同,不是整个罩住脸部,而是由上额下嘴两个断片组合而成,有猪嘴、鸡嘴、鹅王、东岳、判官、白虎精、歪嘴婆婆等18面。伴奏音乐为一鼓一锣,节奏为反3/4拍,弱拍在前,强拍在后,很有特色。东湖傩班由12人组成,主要表演的节目有《鸡嘴》、《猪嘴》、《板叉》、《唱文戏》、《捉鬼》、《牛魔王》、《七星》、《踩爆竹》等。这种傩舞既有独舞,也有双人舞,表演时多持道具,舞蹈动作古朴粗犷,刚中有柔,有“踢腿蹲裆”、“反弹射箭”、“拂脸甩手”、“汇步”等动作技巧。如遇瘟疫灾害,则18个傩神全部出动,走村过户搜索驱邪,整个过程显得较为原始,很少人为加工的痕迹。
  “滚傩神”中“猪嘴”、“鸡嘴”的造型动作及表演风格在我国傩舞中实属罕见,是至今惟一幸存的最古老的傩仪和傩舞。
  

分类及认证

项  目: 傩舞(乐安傩舞 )
分  类: 表演艺术-传统舞蹈-宗教祭祀舞蹈
申报地区: 中国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
认证级别: 国家级

所在申报地区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Ⅲ-7 傩舞(南丰跳傩)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
Ⅲ-7 傩舞(婺源傩舞)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
Ⅲ-7 傩舞(寿阳爱社)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
Ⅲ-7 傩舞(祁门傩舞)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
Ⅲ-7 傩舞(邵武傩舞)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
Ⅲ-7 傩舞(湛江傩舞)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
Ⅲ-7 傩舞(文县池哥昼)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甘肃省陇南市文县
Ⅲ-7 傩舞(永靖七月跳会)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
Ⅲ-7 傩舞(浦南古傩)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福建省漳州市
Ⅲ-7 傩舞(跳五猖)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