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永靖七月跳会)
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

项目介绍


  
  傩舞是传统社会具有祭祀礼仪性质的原始舞蹈,历史悠久。据传,周代时曾有“大傩”、“乡人傩”的称谓,汉代以后逐渐成为国家正统礼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傩舞以驱瘟逐疫、祈求平安为主要目的,具有很强的群众参与性。表演时,舞者头戴面具,呼喊赶逐,引来众多追随围观者,场面十分热闹。傩舞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尤以长江流域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安徽和黄河流域的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分布最多。在西南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中,还流传着不少形式多样、功能复杂的傩仪及傩舞,极具民族特色。
  永靖傩舞俗称“七月跳会”,流传于甘肃省永靖县西部山区杨塔、王台、红泉和三塬等乡镇的汉族聚居村落。据考古发掘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永靖便已出现了祭坛和彩陶纹饰。据《水经注》记载,杨塔、王台一带的小积石山岩堂之内有“鸿衣羽裳”的“神人”活动,被羌人称为“唐述山”、“唐述窟”。另据炳灵寺石窟墨书题记和明代《河州志》记载,唐代永靖曾有过“防秋健儿”戴着假面防御番人抢收麦子之事。作为实物例证,七月跳会中的古旧面具正反映出唐代和明代的文化风尚。
  七月跳会一般在因丰收而酬神还愿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的仪式上表演,整个傩舞由下庙、献盘、献牲、会手舞、发神舞、面具戏、赛坛等环节组成。傩舞队由九辖、牌头、旗手、锣鼓手等五十多人组成。两名九辖引领各大牌及会首祈福纳祥,九辖身着八卦衣,手握大刀,走在队形最前面;牌头、会手等头戴红缨鞋帽,身穿长袍彩服,随着九辖的方位变化而变化;锣鼓奏“跳舞”规定音乐。旗手的队形变化有“三回九转”、“跑大圈”、“跳方阵”等。面具(俗称“脸子”)有刘备、关羽、张飞、周仓、曹操、吕布、三眼二郎、阿阳、中、马及红、绿二鬼等三十多面。各庙所用的面具数不等,有的18副,有的36副,其中最精美也最古老的是杨塔焦壑庙面具。
  傩舞戏表演剧目丰富,形式多样。按其演出的内容可分为歌舞型、戏剧型、杂耍型三种。歌舞型以歌唱舞蹈和锣鼓伴奏为表现形式,有《斩貂蝉》、《方四娘》等。戏剧型用人物之间的道白及简单唱腔展开故事,交战时用锣、鼓、钹等助威。每剧演出时间较长,保留着早期戏剧的雏形。主要剧目有《二郎赶祟鬼》、《五将》、《李存孝打虎》、《出五关》等。杂耍里的面具造型滑稽,人物插科打诨,内容幽默可笑,观之令人捧腹。主要有《笑和尚赶过雨》、《庄稼佬》等剧目。
  永靖七月跳会是西北地区傩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蕴含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在古代宗教、民俗、音乐、舞蹈等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目前,受现代文娱方式的冲击,永靖七月跳会出现失传危机,亟待保护。

分类及认证

项  目: 傩舞(永靖七月跳会)
分  类: 表演艺术-传统舞蹈-宗教祭祀舞蹈
申报地区: 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
认证级别: 国家级

所在申报地区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型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3-0914 范廷禄 1935.08 宗教祭祀舞蹈 Ⅲ-7 傩舞(永靖七月跳会) 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Ⅲ-7 傩舞(南丰跳傩)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
Ⅲ-7 傩舞(婺源傩舞)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
Ⅲ-7 傩舞(乐安傩舞 )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
Ⅲ-7 傩舞(寿阳爱社)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
Ⅲ-7 傩舞(祁门傩舞)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
Ⅲ-7 傩舞(邵武傩舞)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
Ⅲ-7 傩舞(湛江傩舞)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
Ⅲ-7 傩舞(文县池哥昼)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甘肃省陇南市文县
Ⅲ-7 傩舞(浦南古傩)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福建省漳州市
Ⅲ-7 傩舞(跳五猖)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