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宜川胸鼓)
中国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

项目介绍


  
  中华鼓舞多以鼓谱丰富、情绪热烈、底蕴深厚见长,流布全国各地,影响及于全世界。《易·系辞》中有“鼓之舞之以尽神”之语,既形象地反映出中华鼓舞历史的悠久,又提纲挈领地道出了其主要功能。从原始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到后世的流风遍及大江南北,华夏鼓舞始终一脉相承,绵延不绝。中华鼓舞形制多样,分布广泛,舞蹈姿态各异,种类千差万别,其中较为典型的形态即有腰鼓舞、蹩鼓舞、花鼓(灯)舞、木鼓舞、长鼓舞、扁鼓舞、铜鼓舞、龙鼓舞、扇鼓舞、黄泥鼓舞、象脚鼓舞、猴儿鼓舞、花鞭鼓舞、竹鼓舞、铃鼓舞、羊皮鼓舞等多种。
  宜川胸鼓是以鼓舞为基础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它原名“花鼓”,是著名的“陕北三鼓”之一。宜川胸鼓历史悠久,系由古代战争中擂鼓助战、传递信号、击鼓庆捷的形式演变而成,宋代以后在陕西宜川黄河沿岸地区逐渐盛行开来。
  宜川胸鼓以刚劲矫捷、洒脱奔放、明快有力、清脆爽朗的风格独树一帜,既能登台表演,又适合在街头广场演出,演员男女皆有,人数可多可少。舞者扮相别具一格,男女各穿不同短服,头扎英雄巾,佩戴武士缨,胸打英雄结,身背英雄花,腰系彩色绸,手腕紧袖口,下腿扎裹缠,脚穿登云鞋,英武利落,生气勃勃。
  宜川胸鼓早期表演时由男女两人对舞,一人敲小锣,一人打边鼓。后发展为一至两名男鼓手击鼓,四至八名女鼓手手执金钱棍、彩绸、花扇,围绕着男鼓手边敲边舞。有的鼓手一人身背数鼓,能打出许多花样。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挖掘整理,宜川胸鼓得到很大发展,演出时男女鼓手各半,旁设打击乐队,采用秧歌步、跑跳步等舞步来实现队形变化。
  宜川胸鼓气势磅礴,雅俗共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著名的“陕北三鼓”之一。1993年参加国庆四十五周年献礼演出;2003年,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专题片向海外播出;1996年,宜川县被国家命名为“胸鼓艺术之乡”。
  宜川胸鼓经历了由原始形式向鼓舞演变的过程,在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这一阶段内不断加工改进,逐渐走向成熟。“文革”时期宜川胸鼓一度沉寂,后经抢救挖掘得以恢复。目前,宜川胸鼓传承乏人,亟待抢救保护。

分类及认证

项  目: 鼓舞(宜川胸鼓)
分  类: 表演艺术-传统舞蹈-生活习俗舞蹈
申报地区: 中国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
认证级别: 国家级

所在申报地区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Ⅲ-42 鼓舞(花钹大鼓)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北京市北京市昌平区
Ⅲ-42 鼓舞(隆尧招子鼓)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
Ⅲ-42 鼓舞(平定武迓鼓)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
Ⅲ-42 鼓舞(大奏鼓)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
Ⅲ-42 鼓舞(陈官短穗花鼓)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
Ⅲ-42 鼓舞(柳林花鼓)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山东省聊城市冠县
Ⅲ-42 鼓舞(八卦鼓舞)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
Ⅲ-42 鼓舞(横山老腰鼓)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
Ⅲ-42 鼓舞(凉州攻鼓子)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甘肃省武威市
Ⅲ-42 鼓舞(武山旋鼓舞) 岁时节令习俗舞蹈 中国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
Ⅲ-42 鼓舞(万荣花鼓)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
Ⅲ-42 鼓舞(土沃老花鼓)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
Ⅲ-42 鼓舞(稷山高台花鼓)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
Ⅲ-42 鼓舞(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 宗教祭祀舞蹈 中国吉林省吉林市
Ⅲ-42 鼓舞(花鞭鼓舞) 生活习俗舞蹈 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