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
抬阁又称“抬角”、“抬歌”、“高抬”、“挠阁”、“脑阁”、“高装”等,是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抬阁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及西北地区,在清代盛行一时,流传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特色。
抬阁活动中由数名儿童扮作古装戏曲人物,根据剧情组成精彩的造型,固定在四方形阁子的铁柱和支架上,由人抬着行走。抬阁传统造型多取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白蛇传》、《西游记》、《昭君出塞》、《蓝桥会》、《黄鹤楼》、《打渔杀家》等剧目,造型高度在3至5米左右,阁子3层至5层不等,一般每层1人,也有的底层4人,中层5至6人,顶层1人。抬阁巡游时,一般用到4架阁子,多时可达6架甚至8架,每个阁子由4人或8人扛着前行。
抬阁熔绘画、戏曲、彩扎、纸塑等艺术于一炉,造型优美,画面壮观,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长期在民间盛行不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抬阁活动渐趋式微,农村中出现了抬阁制作技艺后继无人的状况,相关的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金坛抬阁是金坛庙会中的一种大型民俗活动,它兴起于明代,在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及周边地区流传。
金坛抬阁造型典雅,内容丰富,吹打乐伴奏铿锵而富于节奏,表演时气氛热烈,场面壮观,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金坛抬阁所用的“阁”是一种六尺长、五尺宽的长方形座架,下面有四条腿的长方底座,底座中以木杆为支架,饰有假山、曲桥、栏杆、花卉、绿阴和亭台等。“阁”以木桩和插销为骨,上下连成一体,由上至下分为五层,上下高达二丈五尺。“阁”上共有五至七个装扮成各种戏曲人物的童男童女,年龄均在十岁左右。出行时由十六个壮汉“八抬八插”,即八人用肩扛抬,八人用杠插撑。抬阁兴盛时,金坛曾有城隍庙、忠佑祠庙、河西庙、李王庙、八蜡庙、殿值祠、河东庙七处“抬阁”同时出会,规模和声势十分浩大。
金坛抬阁是一种与传统戏曲结合较为紧密的杂技表演艺术,属民间艺术中稀有的珍贵品种,在传统戏曲、民间杂技与民俗活动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