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
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

项目介绍


  
  我国茶叶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千多年前,西周祭祀的仪礼上已出现了用来佐饮的茶。古代茶称为“荼”,名见《诗经》。三国和西晋时代,江南饮茶已成习尚。唐代茶风大盛,玄宗在《开元文字音义》中将“荼”改为“茶”,其后还出现了陆羽的《茶经》。宋代以前,饮用的茶多为紧压茶,即将茶叶蒸后捣碎,制成团块状,饮时用水烹煮,有时还在茶中放入瓜仁、松子等干果。至清代改为沸水冲泡,相沿至今。绿茶是以高温杀青而未经氧化、发酵的茶种,又称“不发酵茶”。其制作流程主要包括采摘鲜叶、杀青、揉捻、干燥等步骤。上品绿茶以初萌的纤嫩新芽制作,一般需在清明或谷雨前采摘,成茶俗称“明前”或“雨前”。唐代已流行采摘初萌的小茶芽,这种嫩芽尖锐如枪,旁出形状如旗的小叶,因称“旗枪”,其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杀青是以蒸、炒等高温工艺强化绿茶色碧香清的特点,可分蒸青和炒青两种。我国古代用高温蒸汽杀青,称为“蒸青”;近代改为用铁锅炒杀青,转而形成“炒青”。杀青使茶叶变得柔软,以手指轻揉细捻而使之卷紧成油条状,谓之“揉捻”。揉捻有利于成品冲泡时浸出茶汁,同时缩小茶叶体积,便于贮运。绿茶目前主要产于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四川等地,其中以浙江的杭州西湖龙井、金华婺州举岩,安徽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江苏的苏州东山碧螺(原作“萝”)春等最为著名。
  安徽省黄山自古以来就是名优茶的生产基地。黄山毛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优良的自然品质和精湛的手工制作技艺使之逐步成为烘青茶中的佼佼者,对其后烘青类绿茶的研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清代光绪元年(1875),徽州漕溪人谢正安在当地创办“谢裕大茶行”。他凭着多年种、采、制茶的经验,带领家人于清明前后摘取肥壮的嫩茶芽叶,以“下锅炒(杀青)、轻滚转(揉捻)、焙生坯(毛火)、盖上圆簸复老烘(足火)”等一套技艺精心加工,制成形似雀嘴、汤色清澈、味道沁人心脾的新茶叶。
  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故取名“毛峰”。毛峰茶叶运到上海,即受到当时在华的英国茶商的称赞,不仅名扬上海,而且出口英国,驰誉欧洲。后来,毛峰种植扩展到整个黄山南北麓,出产的茶叶相应改名为“黄山毛峰”。1955年,黄山毛峰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2年获商业部“名茶”称号,1986年被外交部选定为礼品茶。改革开放以来,谢正安的玄孙继承祖业,1993年在黄山毛峰发源地漕溪建立漕溪茶厂,1995年注册“漕溪”商标,2002年获得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漕溪茶厂出品的毛峰茶在国内外茶叶博览会上屡获金奖,誉满海内外。

分类及认证

项  目: 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
分  类: 传统手工艺-农林产品加工技艺-制茶工艺
申报地区: 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
认证级别: 国家级

所在申报地区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型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3-1419 谢四十 1956.10 制茶工艺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 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 制茶工艺 中国浙江省金华市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太平猴魁) 制茶工艺 中国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六安瓜片) 制茶工艺 中国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 制茶工艺 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 制茶工艺 中国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安吉白茶制作技艺) 制茶工艺 中国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  制茶工艺 中国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制茶工艺 中国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  制茶工艺 中国河南省信阳市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  制茶工艺 中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  制茶工艺 中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 制茶工艺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