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

项目介绍


  
  我国茶叶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千多年前,西周祭祀的仪礼上已出现了用来佐饮的茶。古代茶称为“荼”,名见《诗经》。三国和西晋时代,江南饮茶已成习尚。唐代茶风大盛,玄宗在《开元文字音义》中将“荼”改为“茶”,其后还出现了陆羽的《茶经》。宋代以前,饮用的茶多为紧压茶,即将茶叶蒸后捣碎,制成团块状,饮时用水烹煮,有时还在茶中放入瓜仁、松子等干果。至清代改为沸水冲泡,相沿至今。绿茶是以高温杀青而未经氧化、发酵的茶种,又称“不发酵茶”。其制作流程主要包括采摘鲜叶、杀青、揉捻、干燥等步骤。上品绿茶以初萌的纤嫩新芽制作,一般需在清明或谷雨前采摘,成茶俗称“明前”或“雨前”。唐代已流行采摘初萌的小茶芽,这种嫩芽尖锐如枪,旁出形状如旗的小叶,因称“旗枪”,其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杀青是以蒸、炒等高温工艺强化绿茶色碧香清的特点,可分蒸青和炒青两种。我国古代用高温蒸汽杀青,称为“蒸青”;近代改为用铁锅炒杀青,转而形成“炒青”。杀青使茶叶变得柔软,以手指轻揉细捻而使之卷紧成油条状,谓之“揉捻”。揉捻有利于成品冲泡时浸出茶汁,同时缩小茶叶体积,便于贮运。绿茶目前主要产于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四川等地,其中以浙江的杭州西湖龙井、金华婺州举岩,安徽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江苏的苏州东山碧螺(原作“萝”)春等最为著名。
  西湖龙井茶源于唐,成名于宋元明而盛于清。它主要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的龙井村盛产色绿、香郁、味醇、形美的优质茶叶,因而名之为“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是中国名茶,以西湖龙井茶为代表的绿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长期生产实践,西湖龙井茶区的茶叶栽植和制作逐渐形成了选育良种、勤耕栽培、精细采摘、科学炒制等一系列茶叶生产经验,特别是在炒制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具有鲜明技术特色的炒制工艺,其中包括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等龙井茶炒制“十大手法”。整套茶叶制作工艺凝聚了当地茶农的智慧,显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随着西湖龙井茶声誉的不断上升,不少产茶区为获取经济利益,争相效仿西湖龙井茶的炒制方法,并且冒充龙井茶,以假乱真,从而影响了西湖龙井茶的声誉。此外,由于城市发展进度加快,茶园面积逐年减少,龙井茶产量日益降低。在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操作的形势下,古老的龙井茶手工炒制工艺也逐渐衰微。传承保护西湖龙井茶采摘和制作技艺已经时不我待,必须尽快提到工作日程上来。

分类及认证

项  目: 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
分  类: 传统手工艺-农林产品加工技艺-制茶工艺
申报地区: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
认证级别: 国家级

所在申报地区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型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3-1418 杨继昌 1941.10.05 制茶工艺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

相关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 制茶工艺 中国浙江省金华市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 制茶工艺 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太平猴魁) 制茶工艺 中国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六安瓜片) 制茶工艺 中国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 制茶工艺 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 制茶工艺 中国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安吉白茶制作技艺) 制茶工艺 中国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  制茶工艺 中国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制茶工艺 中国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  制茶工艺 中国河南省信阳市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  制茶工艺 中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  制茶工艺 中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