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舞龙灯”,是中国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民间舞蹈。这种舞蹈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龙舞风格迥然不同。
根据龙的造型来区分,龙舞有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多种形态,龙的形态不同,其舞蹈造型和舞蹈技法也各不相同。中国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由“请龙”、“出龙”、“舞龙”、“送龙”等环节组成。龙舞中蕴涵着开拓奋进、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骆山大龙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兴起据说与江苏溧水孔镇骆山村的明代进士杨培庵有关。传说当年杨培庵避雨庙中,偶遇一条受到惩罚的小白龙。他见龙尾已断,心生怜悯,将其携归家乡,从此骆山村便有了舞龙的习俗。骆山大龙仿小白龙扎制,所以龙尾光秃,与众不同。
骆山大龙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年终岁末,家家为孩子赶制绣衣,户户出人出钱参与舞龙。全村如过节一样忙着扎龙、糊灯笼、刺绣、排练,气氛热烈,情绪高昂。舞龙活动一般从头年的腊月二十四开始,至来年正月十八结束。骆山村邻近石臼湖,冬季为枯水季节,宽阔的湖滩就成了舞龙的最好场所。
骆山大龙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跳珠,由掌珠人在前面引导龙首前行;二、跳龙,掌珠人手持火红龙珠百般挑逗诱引,大龙在掌珠人的引导下,高低起伏跳龙,其阵式有巨龙摆尾、一字长蛇阵、盘旋阵等;三、跳云,由66名8至12岁男童身着彩衣、彩帽、绣鞋,每人分别手持两块绘有云彩的云板,在龙身四周围起的空场中表演,表演分为“图阵”和“字阵”两种。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骆山与其他地区不同的舞龙特色。一是龙身巨大,长近百米,头宽2.2米、高2.3米,每节龙身长2.8米,一共24节,号称“江南第一龙”。其与众不同之处是无龙尾。表演环节较多,分工明确,舞起来蜿蜒曲折、上下起伏,无论白天夜晚都要在龙身里点蜡烛,由9人负责换蜡,6人放马蹄炮,18人敲锣打鼓,8人吹唢呐。二是参与者众多,骆山舞龙的表演者达到500人,分别承担掌旗、掌灯、吹喇叭、舞龙、跳珠、跳云等任务。
由于历史原因,骆山大龙活动时常中断,造成几十年舞一回的局面,扎龙技艺失传,给传承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所幸舞蹈花样还有保留。据说20世纪它只在抗战胜利时和80年代进行过一些表演,中间断档很长时间。2005年后骆山大龙重新得到恢复,但仍处于濒危状态,亟待抢救整理,实施保护。